[其他]型钢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101987000006763 | 申请日: | 1987-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03428B | 公开(公告)日: | 1989-03-01 |
发明(设计)人: | 刘京华;张文刚;郭元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钢铁公司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首钢总公司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宋宝和 |
地址: |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型钢 轧制 方法 | ||
一种型钢轧制方法,可用于型钢轧制或开坯。该生产方法是由在加工热轧钢坯的轧机上,采用工作辊径存在大差值来实现的。它不需增加任何设备,使原料断面尺寸增加,达到减少轧制道次,提高轧机咬入能力,从而提高轧机能力7%以上。同时,由于轧制道次的减少,使轧件温降减少,降低了能耗,节约了能源。
本发明涉及一种型钢轧制方法。具体地说,是型钢高压下量轧制的生产方法。
日本昭57-72701专利申请所述的预先把坯料头部加工成楔形,再进入轧制阶段的轧制方法和昭53-100155专利申请提出的在轧机架前放置钢坯头部的加工装置,以对该头部加工成梯形楔状,再送入轧机轧制的提高轧机咬入角的轧制方法。上述两种方法的不足在于,用增加额外加工设备的条件,以换取少的轧制道次,而结果只有是最终大幅度增加设备的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在不增加任何设备的条件下,以少量道次增大压下量来轧制型钢的生产方法。特别在轧槽底面不需刻痕的情况下,提高轧件在轧制时的咬入角θ,使压下率提高到15%以上,从而使原料断面积增大20-35%,提高了轧机生产率。
本发明针对上述目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采用两个不同直径的工作辊,其工作辊径差值为8-20%。它利用了轧机上、下工作辊的线速度差,减少摩擦力对变形的不利条件,从而改变了传统轧制时变形区的应力状态。
附图说明:
图1:轧坯即将被咬入状态
图2:轧坯被轧机咬入状态
图3:轧坯咬入条件建成状态
以下结合附图加以说明
轧件(P)在咬入时(如图1所示),轧件(P)头部上A点首先与大辊径的上轧辊(工作辊)接触,瞬间轧件部上B点被推向小辊径的下轧辊(工作辊),因上工作辊线速度比下工作辊高(由于工作辊径不同)而下压轧件。当B点和下工作辊接触时,轧件(P)的头部A点部位受到来自上工作辊的锤锻作用力,使轧件头部与上工作辊的接触由A点变成了A′-A″接触弧。如图2所示。轧机上工作辊的咬入角θ降低到θ′,形成楔咬作用。总之,由于锤锻作用和楔咬作用,有利于轧件的咬入条件建成。图3为咬入建成情况。
上、下工作辊径差的存在,使两辊线速度差达8%以上。在上、下工作辊轧槽之间的轧件处于搓轧条件下,减少摩擦峰值,降低轧制变形阻力和轧制力矩。
型钢轧制方法的应用,使轧件轧制断面金属变形速率差增大,轧机入口端的轧件尾部向大辊径侧弯曲,使轧件表面的氧化铁皮易于脱落、清除,提高了轧材的表面质量。
本发明提高了轧机的咬入能力,增大了轧机的轧制压下量,减少对设备的冲击,辊面不需刻痕便可顺利咬入。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用增大轧机两工作辊径差的方法,提高轧机咬入能力,从而达到增大来料尺寸,减少轧制道次,从而提高生产率的目的同时,在不增加设备的前提下,缩短轧制节奏,减少轧件的温降,从而降低了能耗。
以下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
当工作辊径为D大-550mm,D小-482mm,坯料从原来的170mm×200mm矩形坯增大到200mm×235mm时,使得上、下辊径差达68mm,应用的结果比原生产能力增产14万吨/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钢铁公司,未经首都钢铁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7000006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冶炼硅铁的新方法
- 下一篇:硫铝酸盐彩色水泥的生产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