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用“山形片”粘结组装山形斜管在审
申请号: | 101987000007265 | 申请日: | 1987-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04536B | 公开(公告)日: | 1989-06-21 |
发明(设计)人: | 刘荣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四川省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山形 粘结 组装 | ||
本发明为用山形片粘结组装山形斜管,属建筑技术中水的沉淀处理技术领域,解决给水与废水的沉淀处理技术问题,使水得以澄清,其主要技术特征是山形片的特殊几何形状为本发明的独特设计,以塑料薄板为原料,通过山形片成型机热轧,即可制成山形片,再用粘合剂将山形片彼此粘结、组装成山形斜管,其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为具有良好沉淀性能和重要经济效益的山形斜管的推广使用创造了条件,适用于生活与工业用水及废水的沉淀处理。
本发明属建筑技术中水的沉淀处理技术领域,用于解决水的沉淀处理技术问题,适用于生活与工业用水及废水的沉淀处理,使水得以澄清。
在现有技术中,利用斜管、斜板作为水的沉淀(澄清)技术已在水处理技术领域中获得了广泛采用。1964年美国S.P.Hansen根据浅层沉淀的理论,提出了“斜管沉淀”认为水在管道内通过时,由于管子的直径小、湿周大,所以雷诺数(Re)就小,弗鲁德数(Fr)就大,从而提供了沉淀所需要的最优水力条件。从此之后,斜管沉淀就开始在美国迅速地得到推广应用。自1968年起,这一先进技术已在我国获得了迅速推广采用。目前,斜管沉淀已被广泛认为是:其液面负荷率高、占地面积少、投资省、沉淀效果好、以及管理方便的先进的沉淀技术。
当前国内外采用的斜管,其斜管断面多为正六角形,其生产方法是:采用压片机,将塑料薄板热轧成“半六角形片”,然后粘结成型。这种“半六角形片”是连续的机械化生产。目前我国能生产正六角形斜管的工厂,已达10余家之多。
1974年美国“Van Nostrand Reinhold”公司出版的Gordo L.Culp and Russll L.Culp《New concepts in water puriqication》(《水的净化新概念》张亚杰等译,中国建筑出版社,1982年10月)一书中提到了制造商Permutit采用了山形斜管(Chevron-Shaped tube)。1986年美国“Van Nostrand Reinhold”公司出版的Robert B.Williams,Gordon L.Culp,《Handbook of public Water Systems》(P.304~305)一书中,又一次介绍了这位美国制造商(Permutit)采用了山形斜管。这两次介绍(特别是第二次介绍)对山形斜管的主要优点作了说明,如山形斜管比其它斜管具有更好的沉淀所需要的水力条件,山形斜管的V形槽更有利于斜管内泥的下滑等,但在这两本书中,对山形斜管的生产制造方法,却一字未提。最近一段时间,根据对国外文献资料的查阅,均未见到山形斜管的资料,更看不到关于山形斜管的制造方法。
自山形斜管提出后,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而山形斜管为何至今在国内外尚未获得推广应用呢?我们认为其关键是山形斜管机械化生产的方法未得到解决(至少国内是如此)。如用人工方法制作,不仅产品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而且原材料的用量也要增多,使成本增高。为何山形斜管不易机械化制作生产呢?这是由于山形斜管断面的特殊性(见附图2)的缘故。如何才能使山形斜管机械化生产呢?这是多年来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本发明提出用“山形片”粘结组装山形斜管的新的技术方案,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与工业用水及废水的沉淀处理,使水得以澄清,并且能使制作组装方便、节省原材料(即节省塑料薄板和粘合剂)、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本发明是一种制造山形斜管的方法,该方法是设计了一种几何开关特殊的“山形片”,这种山形片既可以粘结组装成山形斜管,又有利于采用机械化连续生产,因此,山形片的这种特殊的几何形状(如附图1所示),就是本发明的特征,以山形片的几何形状为依据,制作山形片成型机,将塑料薄板经过山形片成型机热轧,即可得到所需的山形片,再用粘合剂将“山形片”彼此粘结、组装成山形斜管。如附图2和图1所示,山形片的两个斜边的夹角α(即V型槽夹角)为90度,每片山形片粘合组装时的错距为f(f=15~30毫米),使组装后的山形斜管的斜度保持为50~60度,山形片的宽度(即山形斜管的斜长)L为800~1200毫米,如图2所示,山形片的六个边是相等的,或六个边不全相等,a可以等于b,也可以a不等于b,a为20~50毫米,b为20~60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未经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7000007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