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滚道转向点的相对滚道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0480044348.5 | 申请日: | 2004-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28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T·韦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GKN动力传动国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3/224 | 分类号: | F16D3/22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兰英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滚道 转向 相对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呈以下特征的相对滚道接头形式的恒速接头:它包含一外接头部 件,后者包括一第一纵向轴线和彼此轴向相对的一附连端和一孔端,该外接头部件 还包括诸第一外球滚道和诸第二外球道滚道;
一内接头部件,它包括一第二纵向轴线和用于指向外接头部件的孔端的一轴的 附连装置,该内接头部件还包括诸第一内球滚道和第二内球滚道;
该诸第一外球滚道和第一内球滚道彼此形成诸第一对滚道;
第二外球滚道和第二内球滚道彼此形成第二对滚道;
成对的滚道各容纳一扭矩传递球;
一球保持圈,定位在外接头部件和内接头部件之间,并包括沿圆周分布的球保 持圈窗,各个窗容纳诸球中的至少一个球;
当接头处于对齐状态时,诸第一对滚道的孔角在中心接头平面内从孔端打开到 外接头部件的附连端;
当接头处于对齐状态时,诸第二对滚道的孔角在中心接头平面内从附连端打开 到外接头部件的孔端。
背景技术
原理上,可从DE 102 20 711 A1了解上述类型的相对滚道接头,其中的接头具 有6球和8球。这里所述类型的球滚道对应于环笼式(Rzeppa)接头(RF接头)和 无底切接头(UF接头)类型。这意味着诸球滚道的中心线分别由均匀的半径(RF 接头),并由半径及毗邻平行于轴线的直线(UF接头)组成。在所述的相对滚道接 头中,诸成对滚道的轴向打开方向围绕圆周交替地变化,从而形成相对滚道接头型。 该类型相对滚道接头的缺点在于,铰接角度限制在约45度,因为当超过该铰接角时, 接头铰接平面内的第一球就离开第一对滚道。
从DE 103 37 612 A1可知一种相对滚道接头,其中的诸第一对滚道的滚道中心 线(当接头处于对齐状态时其打开角指向接头底部)是这样设计的:当接头铰接时, 从某一铰接角向前的打开角经历一其打开方向的逆向过程。更具体来说,这是这样 来实现的:诸第一对滚道的球滚道的中心线呈S形,因此各自包括一转向点。
DE 100 60 220 A1特别描述了一种相对滚道接头,其中,诸第一外球滚道的中 心线包括一靠近接头孔的转向点,以使诸第一外球滚道的中心线呈S形。因为对称 的要求,这种情形对内接头部件的诸第一内球滚道的中心线也是如此。所述相对滚 道接头的铰接角可以此方式增加。
就后两种类型的接头而论,相对滚道接头的基本原理,即,滚道打开角的交替 的相对方向和由此作用在球保持圈上的球的轴向力的交替的相对方向,该原理只在 球到达从向内的弧形滚道区域到向外的弧形滚道区域的转向点时才适用。当到达某 一铰接角时,其时球占据相应S形滚道的所述第二滚道区域,滚道打开角不再整体 地围绕圆周交替地朝向,而由球施加在球保持圈上的轴向力不再轴向地平衡。相对 滚道原理因此不再适用,球保持圈本身必须轴向地支承在外接头部件和/或球毂上。 因为球保持圈分别和外接头部件和内接头部件之间的内摩擦增加,所以,这可导致 适用寿命的减短。
发明内容
基于此原因,本发明的目的是,从上述技术状态开始,研制一相对滚道型的固 定接头,它可实现增加的铰接角和增加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呈相对滚道接头形式的恒速接头,包括:
一外接头部件,包括一第一纵向轴线和彼此轴向相对的一附连端和一孔端,该 外接头部件还包括第一外球滚道和第二外球滚道;
一内接头部件,包括一第二纵向轴线和用于指向外接头部件的孔端的一轴的附 连装置,该内接头部件包括第一内球滚道和第二内球滚道;
第一外球滚道和第一内球滚道彼此形成第一对滚道;
第二外球滚道和第二内球滚道彼此形成第二对滚道;成对的滚道各容纳一扭矩 传递球;
一球保持圈,定位在外接头部件和内接头部件之间,并包括沿圆周分布的保持 圈窗,各窗容纳诸球中的至少一个球;当接头处于对齐状态时,第一对滚道的孔角 在中心接头平面内从孔端打开到外接头部件的附连端;
当接头处于对齐状态时,第二对滚道的孔角在中心接头平面内从附连端打开到 外接头部件的孔端,
第一对滚道的中心滚道线各具有一转向点,从接头中心到转向点相对于中心接 头平面的中心角大于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GKN动力传动国际有限公司,未经GKN动力传动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4800443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视觉对比度分辨率测试方法
- 下一篇:通信系统中实现信道反馈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