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镜单元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36604.0 | 申请日: | 2005-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29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野田俊成;立畠直树;辻川义彦;上田智;森仲克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飞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镜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多个透镜压入并固定在镜筒内的透镜单元。
背景技术
近年来,如带照相机的移动电话这样地相对于原来的电话功能附加安装的透镜单元,如图6所示,形成透镜2a、2b、2c与用于安装在设备本体上的镜筒1一体化的构成。
图6中,在镜筒1中设置贯通孔3。该贯通孔3内依次压入多个透镜2a、2b、2c。通过将各透镜2a、2b、2c卡合固定到贯通孔3内设置的各台阶部4上,从而构成限定透镜间相互距离的结构。
在现有的透镜单元中,对应于构成透镜单元的透镜个数来决定其台阶数。相邻的台阶部4之间的贯通孔3的直径形成为一定。
此处,作为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具有例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4-147032号公报。
但是,在图6中,在使台阶部4之间的贯通孔3的直径一定的情况下,除了最初压入的透镜(例如透镜2a)所生成的应力之外,将之后的透镜(透镜2b)压入时所生成的扩张应力5也作用于贯通孔3使其进一步扩大。其结果,该应力5集中在对先压入的透镜2a进行支承的台阶部4a上,可能会造成镜筒1的破损。因此,现有的透镜单元的制造步骤中,需要非常谨慎地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透镜单元包括:具有贯通孔的镜筒,压入到贯通孔中的第一透镜、将第一透镜的外周端部卡合固定到贯通孔中的第一台阶部、在第一透镜的光轴方向压入贯通孔中且直径比第一透镜大的第二透镜、将第二透镜的外周端部卡合固定到贯通孔中的第二台阶部。其中,在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之间还设置第三台阶部和从第一透镜侧向第二透镜侧扩开的倾斜区域中的任一种。
通过该构成,可以抑制后压入的透镜所产生的扩张应力集中在对先压入的透镜进行卡合固定的台阶部上。因此,可以防止透镜单元的破损。其结果,可以提高透镜单元的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透镜单元的剖面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透镜单元的剖面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透镜单元的横向剖面图。
图4为表示图3所示的透镜单元的突出部的详细图。
图5为表示在图3所示的透镜单元的突出部设置粘合剂的构成的横向剖面图。
图6为表示现有的透镜单元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6 贯通孔
7、14 镜筒
8a、13a 第一透镜
8b、13b 第二透镜
8c 第三透镜
9a、15a 第一台阶部
9b、15b 第二台阶部
9c 第四台阶部
10a 第三台阶部
10b 第五台阶部
12a、12b、17 棱角线部
16 倾斜区域
19 突出部
20 空隙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透镜单元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包括:具有贯通孔6的镜筒7、压入到贯通孔6中的第一透镜8a、将第一透镜8a的外周端部卡合固定到贯通孔6中的第一台阶部9a、在第一透镜8a的光轴方向上压入到贯通孔6中且直径比第一透镜8a大的第二透镜8b、将第二透镜8b的外周端部卡合固定到贯通孔中的第二台阶部9b。其中,在第一台阶部9a和第二台阶部9b之间还设置第三台阶部10a。该透镜单元主要用于带照相机的移动电话等小型固体摄像系统。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透镜单元的构成。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由具有贯通孔6的树脂制的镜筒7、压入贯通孔6并固定的3个透镜即第一透镜8a、第二透镜8b、第三透镜8c构成。在贯通孔6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台阶部9a、第二台阶部9b、第三台阶部10a、以及第四台阶部9c和第五台阶部10b。
第一透镜8a的外周端部通过与第一台阶部9a抵接而卡合固定到贯通孔6中。第二透镜8b的外周端部通过与第二台阶部9b抵接而卡合固定到贯通孔6中。第三透镜8c的外周端部通过与第四台阶部9c抵接而卡合固定到贯通孔6中。于是,限定了各透镜8a、8b和8c各自的插入到贯通孔6中的插入量。
在该透镜单元中,相对于镜筒7向贯通孔6中依次压入直径小的透镜8a、透镜8b及透镜8c。通过使各透镜8a,8b,8c的外周端部卡合固定在与各透镜8a、8b、8c的直径相对应的台阶部9a、9b、9c上,从而限定了相邻的透镜间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366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