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光板、使用该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38302.7 | 申请日: | 2005-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5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岩崎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V8/00 | 分类号: | F21V8/00;F21S2/00;G02B6/00;G02F1/13357;F21Y103/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耿小强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光板 使用 照明 装置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明光导板和使用该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所述的光导板使来自棒状光源入射的光向面方向漫射,以便从光射出面射出更均匀的照明光。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了用光从液晶屏(LCD)的后面照射并照亮该液晶屏的背光单元。背光单元是由照明用光源、使从该光源射出的光漫射以照射液晶屏的导光板、使从导光板发射的光均等化的棱镜片或漫射片等部件构成。
目前,大型液晶电视背光单元的主流为专利文献1所披露的那样,在照明用光源正上方设置导光板,所谓正下型方式。该方式是在液晶屏的背面配置多根作为光源的冷阴极管,内部作为白色反射面以确保均匀的光量分布和必要的辉度。不过,该方式为使光量分布均匀,理论上与液晶屏垂直方向的厚度需要30mm左右。
近些年来,希望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低耗电化、大型化,但在上述正下型背光单元中,如果导光板的厚度小于10mm,则会出现光量不均现象,因此,其将限制显示屏的薄型化。为使上述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实现薄型化、低耗电化、大型化,提出了各种形状的导光板(参见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5和专利文献6)。
图22为分解透视图,其显示了具有专利文献2披露的导光板的面光源装置的大致结构。
该图所示的面光源装置(背光单元)是通过以下方法形成的,在导光板100中埋设荧光灯102之后,在导光板100的背面设置反射片104,并在导光板100的射出面层压透射光量校正片106、光漫射片108及棱镜片110。
导光板100呈大致长方形并使照明光产生漫射的微粒子分散掺杂的树脂形成。导光板100用作射出表面是平坦的上表面。在导光板100的背面(射出面的反面)形成埋设荧光灯102的U形截面的凹槽100a,在导光板100的射出面,除荧光灯102正上方以外的部分形成促进照明光射出的光量校正面100b。
这样,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掺杂微粒子形成导光板100,同时通过在荧光灯102正上方以外射出面的一部分或整个射出面上形成的光量校正面100b,促进照明光的射出,由此可使整体厚度变薄,并能降低发射光的异常和辉度不均。
另外,在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导光板,为了获得不降低背光照射量并能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小型轻量化、薄型化及降低成本和耗电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照明,该导光板具有长方形照射面,所述矩形剖面的凹槽在与长边平行的短边的中央部凿开并嵌入光源,背面是向靠近该凹槽的长边的两侧面方向使板厚逐渐变薄形成的。
另外,为了获得能够使液晶显示装置的边框变窄、厚度变薄并且光利用效率高的明亮的背光单元,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导光体(导光板),其中,该导光体具有以纵深方向为主轴,与设置光源的凹部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抛物线形状截面。
进而,为了保持显示屏面板内亮度均匀并形成高亮度照明,专利文献5公开了一种导光板,其中,该导光板将折射率连续增大的多层板状光导波层层压在八字状高反射层上,从这些光射出端面发射的光能够照亮光漫射层。此处,用于设置光源的凹部为三角形。
在上述各篇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导光板为了能够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小型轻量化、低耗电化及低成本化等几个方面,均采用了在中央部设置一个或多个凹槽并在凹槽中容纳棒状光源的结构,优选从凹槽部分向端面形成板厚逐渐变薄,从而能实现薄型化。
此外,在专利文献6中,为了对液晶背光进行改良以使其适用于壁挂式电视的大型液晶显示面板,通过并列布置多块导光板并在导光板间设置规定数量的线状光源以提高亮度,从而实现高均匀性的大型背光。
专利文献1:实开平5-41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9-304623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8-62426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10-133027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平5-249320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平2001-423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383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采油用磁热防蜡装置
- 下一篇:基于刚体运动合成的多振型新型振动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