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天线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38494.1 | 申请日: | 2005-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7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博·弗兰曾;托贝乔恩·奥尔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动力波技术瑞典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3/32 | 分类号: | H01Q3/3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康建忠 |
地址: | 瑞典***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控制系统 | ||
1.一种天线控制系统,用于设置天线尤其是构成移动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基站的一部分的天线的主波瓣的倾角,所述天线包括多个天线元和用于改变馈送到所述天线元的至少一个信号的相位的相移部件,其中,通过致动操作元件来实现所述信号的所述相位的调整,并且其中,通过操作操作元件致动器来实现所述操作元件的致动,
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元件致动器通过力场耦合与所述相移部件的所述操作元件耦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场耦合是磁场耦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耦合包括连接到所述操作元件的第一磁体和连接到所述操作元件致动器的第二磁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是来自下列组的任何一种磁体:永磁体或电磁体。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元件致动器包括具有相关控制电子设备的电动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及其相关控制电子设备构成一个完整单元或完整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或模块被安排成安装在所述天线的环境保护装置(保护罩)内。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及其相关控制电子设备容纳在单独外壳中,所述单独外壳被安排成在天线的保护罩之外固定到天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可以作为改进型设备安装到所述天线,优选地无需打开所述天线的保护罩。
10.根据权利要求5到9任何一个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动机的轴上提供第一磁体,以及可操作地与所述第一磁体耦合的第二磁体连接到与小齿轮相互作用的螺纹部分,所述小齿轮再可操作地与操作元件耦合,使得所述第一磁体的旋转运动被转变为所述操作元件的线性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到10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用于确定所述操作元件的精确位置并从而确定所述主波瓣的精确角方向的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确定所述操作元件的精确位置的装置包括用于感测所述第二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磁体的滑动和/或所述第二磁体的精确位置的传感器。
13.根据前面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元通过固定传输线耦合至所述信号的中心馈送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元件是具有介电体部分的线性可移动滑动部件,所述介电体部分用于影响沿所述固定传输线的信号速度。
15.根据权利要求5到14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子设备包括:
-用于接收从远程控制单元发送的命令信号的输入部件,
-用于确定任何接收到的命令信号是否打算送给所述天线单元的部件,
-用于将所述打算送给天线单元的命令信号转换成用于所述电动机的相应控制信号的部件,以及
-用于基于所述控制信号来控制所述电动机以便移位所述操作元件的部件,以便对每个天线元处的所述信号的所述相位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控制所述主波瓣的大体角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确定命令信号是否打算送给所述天线单元的部件包括用于读取所述命令信号中的地址字段中的地址的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基站控制单元(主控制单元)位于所述基站和/或承载所述天线的框架结构,基站控制单元从位于所述基站远端的操作控制中心接收命令信号,并且向至少一个天线单元发送所述命令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天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控制单元经由直接链路或叠加在天线馈送线上,向所述天线单元发送所述命令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动力波技术瑞典股份公司,未经动力波技术瑞典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3849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轴拉伸聚酰胺膜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摄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