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标签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580042445.5 申请日: 2005-01-25
公开(公告)号: CN101147124A 公开(公告)日: 2008-03-19
发明(设计)人: 罗杰·格林·斯图尔特;丹尼尔·诺厄·佩利 申请(专利权)人: 因特莱弗莱克斯公司
主分类号: G06F9/00 分类号: G06F9/00;G06K19/00
代理公司: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缪利明
地址: 美国加利*** 国省代码: 美国;US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标签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与数据标签的数据存储有关,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含有其它数据标签相关信息的主标签。

背景技术

自动识别(“Auto-ID”)技术用于帮助机器自动识别物品及捕获数据。最早的Auto-ID技术之一是条形码,它使用一系列相互交替的粗细条带,条带可使用光学扫描器进行数码识别。通过指定通用产品码(UPC)(一种由一家全行业协会“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管理的标准)这种技术得到了广泛采用,获得了用户的普遍接受。UPC最早于1973年采用,是当今几乎所有生产商品中使用最广泛的符号体系之一,大大提高了各种货物的生产、供应、销售过程中货物追踪的效率。

然而,条形码仍要求由人工操作员进行手动查询,使用扫描器对每件标签物品进行单独扫描,这是一种视线范围内的流程,具有速度与可靠性方面的固有限制。此外,UPC条形码只能将生产商与产品类型信息加入条形码,而不是唯一的物品序列号。一盒牛奶上的条形码同其它牛奶盒的一样,这样就无法清点物品或对有效期进行个别检查。

当前的包装盒都标志有条形码标识。这些印刷的标识具有40多种“标准”设置方式,可能出现误印、弄脏、放错位置或贴错标识。在运输中,这些外部标签常常会受损或丢失。收到货物后,一般都要打开货盘,将每个箱子扫描输入企业系统。供应链中每个节点的错误率为4-18%,从而导致价值上亿美元的库存透明度问题。只有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才能将实际货物的物理层自动嵌入应用软件,从而提供准确的追踪。

新兴的RFID技术使用一种射频(RF)的无线连接以及超微型的嵌入式电脑芯片,从而克服上述条形码的局限。RFID技术使实际物品可通过这些无线‘标签’得到识别与追踪。其功能类似于一个能自动与读取器进行通信的条形码,无需手动视线范围内的扫描或物品的识别。RFID有可能为零售、药品、军事与运输行业带来根本的转变。

表1总结了RFID相比条形码的优势:

表1

条形码    RFID

需在视线范围内读取    无需光学接触即可识别

只可读取    可读取/写入

仅为一个条形码号    能在标签内储存信息

条形码号固定    信息可随时更新

仅为类别层次的标注—不是唯一物品    唯一的物品识别

识别标志

如条形码损坏则不可读取    能经受恶劣环境

一次性使用    可重复使用

成本低    成本较高

灵活性较差    灵活性/价值比较高

如图1所示,一个RFID系统100包括一个标签102,一个读取器104,及一个可选服务器106。标签102包括一个IC芯片与一根天线。IC芯片包括一个用以执行标签102从标签读取器104收到电脑命令所需的数码解码器。IC芯片也包括一个可提取并调节来自RF读取器电源的电源电路;一个探测器用于解码该读取器的信号;一个发送器将数据发回读取器;防碰撞协议电路;以及至少足够的EEPROM储存器用于储存其EPC代码。

通信始于一个读取器104发出信号以发现标签102。当无线电波到达标签102,且标签102识别出读取器的信号,读取器104将解码标签102中编程的数据。信息然后送往服务器106供处理。通过标志各类对象,可以立刻自动获知货物的性质与地点相关的信息。

这些系统使用反射或‘反向散射’射频(RF)波来从标签102发送信息至读取器104。由于被动(1类和2类)标签从读取器信号获得其所有电源,标签仅在接到读取器104的电波波束后启动。

Auto ID Center EPC-Compliant标签类别设定如下:

1类

●身份标签(RF用户可编程,最大范围3米)

●成本最低(AIDC目标位:万亿单元/年用量可从5美分降至2美分)

2类

记忆标签(8比特至128兆比特可编程,最大3米范围)

●安全与隐私保护

●成本低(AIDC目标位:十亿单元用量一般为10美分)

3类

●电池标签(256比特至64千比特)

●有源反向散射(内部时钟,传感器界面支持)

●100米范围

●成本适中(目标位:当前50美元,2年内5美元,十亿单元用量20美分)

4类

●主动标签

●主动传送(允许‘标签先发信号’操作模式)

●最大3万米范围

●成本较高(目标位:2年内10美元,十亿单元用量30美分)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因特莱弗莱克斯公司,未经因特莱弗莱克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24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