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基站以及其中使用的无线通信系统控制方法及其程序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43158.6 | 申请日: | 2005-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0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黑田奈穗子;李琎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B7/26 | 分类号: | H04B7/26;H04Q7/38;H04J1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香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通信 系统 移动 基站 以及 其中 使用 控制 方法 及其 程序 | ||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用于在基站与移动站之间的上行线路及下行 线路的高速分组传送,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站具有:
第1发送机构,向上述移动站发送下行分组发送通知信号;
根据在第1规定时间间隔中向上述移动站发送上述下行分组发送通知 信号的发送次数,决定可否向上述移动站发送下行分组的机构,以及
第2发送机构,基于上述决定机构的允许发送下行分组的决定,在发 送上述下行分组发送通知信号后的规定时间后向上述移动站发送下行分 组;
上述移动站具有:
接收机构,对接收到对自身站的上述下行分组发送通知信号的情况所 对应的下行分组进行接收;
第1决定机构,对于在上述上行线路的第1信道的各发送时间单元中 可使用的功率,根据在该发送时间单元以前的上述第1规定时间间隔中接 收到的对自身站的上述下行分组发送通知信号的接收次数来进行决定;
第2决定机构,根据上述可使用的功率,决定上述第1信道的传送速 度;以及,
发送机构,由上述第1信道使用所决定的传送速度发送上行分组,并 且由上述上行线路的第2信道发送上述下行分组的接收结果通知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决定机构,将在上述第1规定时间间隔中接收到的对自身站 的下行分组发送通知信号的接收次数与第1规定阈值进行比较,
当接收次数大于所述第1规定阈值时,将所述接收结果通知信号的所 需发送功率Pd,HS[dBm]决定如下:
Pd,HS=Pd,DPCCH+ΔCQI;
当接收次数小于所述第1规定阈值时,将所述接收结果通知信号的所 需发送功率Pd,HS[dBm]决定如下:
Pd,HS=Pd,DPCCH+Δmax-HS,
Δmax-HS=max(ΔCQI,ΔACK,ΔNACK),
这里,Δmax-HS设为ΔCQI、ΔACK、ΔNACK之中最大的功率 偏移量;
并且将从自身站的最大功率减去DPCCH、DPDCH和HS-DPCCH各 自的所需发送功率而得到的剩余功率,作为可在上述第1信道使用的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站,在上述上行线路的所需发送功率超过自身站的最大功率 的情况下,优先削减上述第1信道的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站,当在上述第1规定时间间隔中向上述移动站发送上述下行 分组发送通知信号的发送次数小于第2规定阈值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规 定时间间隔以后的第2规定时间间隔中,不发送对上述移动站的分组发送 通知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站,发送上述上行线路的第3信道,通过闭环型的发送功率 控制来控制上述第3信道的发送功率使其满足所需质量,将对上述第3信 道的功率加上规定的功率偏移量而得到的功率,作为上述接收结果通知信 号的所需发送功率。
6.一种移动站,用于在与基站间的上行线路及下行线路的高速分组 传送,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机构,对接收到对自身站的下行分组发送通知信号的情况所对应 的下行分组进行接收;
第1决定机构,对于在上述上行线路的第1信道的各发送时间单元中 可使用的功率,根据在该发送时间单元以前的第1规定时间间隔中接收到 的对自身站的下行分组发送通知信号的次数来进行决定;
第2决定机构,根据上述可使用的功率,决定上述第1信道的传送速 度;以及,
发送机构,由上述第1信道使用所决定的传送速度发送上行分组,并 且由上述上行线路的第2信道发送上述下行分组的接收结果通知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315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盒及内置电池式玩具
- 下一篇:芯片封装构造、芯片构造及芯片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