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分组可变延迟的通信系统中的高能效数据接收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43691.2 | 申请日: | 2005-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4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R·普拉卡什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8 | 分类号: | H04L12/2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英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分组 可变 延迟 通信 系统 中的 能效 数据 接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通信,特别涉及用于在具有可变延迟的通信系统中接收数据的技术。
背景技术
通信系统被广泛用于提供例如语音、分组数据等各类通信服务。每种类型的服务可能有不同的特性与要求。例如,分组数据呼叫通常具有突发的性质,但通常能够容许可变的延迟量。因此,数据分组可以在其被产生时基于系统资源的可用性来进行发射。相比之下,语音呼叫通常在速率范围内连续产生语音数据,并且具有相对严格的延迟要求。
高速多址通信系统可以同时支持不同用户的不同类型呼叫。对于语音呼叫,终端可以按照规则的时间间隔接收语音数据分组,例如每20毫秒(ms)一个分组。但是,接收分组所花费的实际时间量可能很小(例如小于1ms),并且可能仅仅是分组之间的时间间隔的一小部分。通常,终端会由于例如呼入(incoming)分组所观测到的可变延迟等各种原因而不知道这些分组的精确到达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能持续监测用于呼入分组的通信信道以确保接收到所有分组。
终端可以是由内部电池供电的便携式单元(例如手机)。对于这种终端,持续的通信信道监测将耗尽电池电量,并缩短电池再充电之间的“待机”时间以及活动通信的“开启”时间。人们非常希望尽可能地减小功耗以延长电池寿命。
因此,本领域需要用于在具有可变延迟的通信系统中有效地接收数据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文描述了用于以高能效(power-efficient)方式接收数据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具有可变延迟的各种无线及有线通信系统和网络。这些技术还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呼叫,其中,除非在传输过程中遇到可变延迟,否则以规则的时间间隔或已知的时刻发送数据。
为了节能,终端可以运行为“节能”模式,其中,终端在接收呼入分组的概率较低时处于“睡眠”状态,而在预期接收到呼入分组时处于“唤醒”状态。在睡眠状态中,终端使尽可能多的电路断电,以降低功耗。终端可以基于“开启(ON)”窗口从睡眠状态转移到唤醒状态。可以基于终端先前接收到的分组的到达时间的统计信息来确定ON窗口的大小和布局。将ON窗口的起始时间设置为使得在该时刻之前接收分组的概率很低或者低于预定门限值。终端在ON窗口开启时进入唤醒状态,开启接收机,然后监测呼入分组。终端在接收到分组之后关闭接收机,更新分组到达时间的统计信息,计算用于下一呼入分组的ON窗口的大小和布局,然后进入睡眠状态,直到ON窗口开启为止。对每个呼入分组重复上述过程。
终端可以选择性地启用与停用节能模式。例如,如果分组的到达时间中存在较大变化(即大抖动),则终端可以停用节能模式,而是一直开启接收机以避免丢失分组。终端继续监测所接收分组的统计信息,并且可以在到达时间的变化较小(即低抖动)时启用节能模式。
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案和实施例。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提供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特征和特性将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进行相应地标识,其中:
图1示出了用于语音呼叫的多个通信网络;
图2示出了用于语音呼叫的从PBX到终端的数据发射;
图3示出了终端接收的数据分组流;
图4示出了数据分组的到达间隔时间的概率分布以及确定ON窗口布局的第一实施例;
图5示出了确定窗口的大小和布局的第二实施例;
图6示出了终端在节能模式中的数据接收;
图7示出了在节能模式中的数据发射和接收;
图8示出了经由互联网发送的分组的抖动曲线图;
图9示出了终端的示例性状态图;
图10示出了用于在节能模式中接收分组的处理;以及
图11示出了终端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词语“示例性的”用来表示“作为实例、例子或例证的”。不应将本文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认为是优选于或优于其它实施例或设计。
本文描述的高能效数据接收技术可以用于各种通信系统和网络以及用于各种类型的呼叫。为了清楚,以下具体针对包括无线网络的通信系统中的语音呼叫来描述这些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高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36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