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防止后囊混浊结构的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45177.2 | 申请日: | 2005-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0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J·沃丹特;G·A·理查森;G·E·阿尔特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士伦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16 | 分类号: | A61F2/1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胜利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防止 混浊 结构 切口 人工 晶状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来植入到缺少晶状体的眼中的人工晶状体 (IOL),在这种眼中,自然晶状体由于损坏或者疾病(例如白内 障晶状体)而被摘除。更加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颖的IOL, 这种IOL在第一方面中被构造成插入通过形成在眼中的小于 3mm切口,及,在第二方面中,包括尖后边缘以抑制晶状体上皮 细胞(在下文中称为“LEC”)在IOL和后囊袋之间的不期望的 生长,这也公知为后囊混浊(在下文中称为“PCO”)。
背景技术
治疗白内障眼的通用和期望的方法是摘除有暗影的自然晶状 体,并且在公知为白内障摘除的外科手术中用人造的IOL来取代 它。在囊外摘除方法中,从囊袋中摘除天然晶状体,同时在眼内 的合适位置上留下囊袋的后部分(及优选地囊袋的前部分的至少 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囊袋通过小带状纤维保持锚固到眼的睫 状体上。在公知为内囊摘除的另一种手术中,借助切断小带状纤 维整个来摘除晶状体和囊袋这两者并且用IOL来取代,该IOL必 须锚固在没有囊袋的眼内。与囊外摘除方法相比,囊内摘除方法 被认为吸收力较小,因为在囊外方法中,囊袋保持连接到眼的睫 状体上并且因此提供了IOL在眼内的自然对中和定位的措施。囊 袋还连续在位于眼前部的水状体和位于眼后部的玻璃状液之间提 供自然障碍的功能。
囊外白内障摘除的一种公知问题是后囊混浊或者附加的白内 障,在这里,沿着位于IOL后表面之后的后囊产生了晶状体上皮 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该表面沿着光学轴线产生囊的混浊。这需要 随后的外科手术,例如Er:YAG激光囊切开术,以打开后囊并且 因此清洁光学轴线。不期望的并发症跟随着囊切开术。例如,由 于后囊在眼玻璃状液的后部和眼水状体的前部之间提供了自然障 碍,因此摘除后囊可以使玻璃状液移到水状体中,这可导致严重 的、对视力构成威胁的并发症。因此在第一位置防止后囊混浊并 且因此不需要随后的后囊切开术是非常期望的。
防止PCO的一种方法是在后囊壁中产生尖的、不连续的弯 曲,该方法被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广泛地认为是使PCO最小化的 高效方法。例如,参见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by Nishi, Journal of Cataract&Refractive Surgery,Vol.25,Jan.1999。使用具有 尖后边缘的IOL,可以产生在后囊壁内的不连续弯曲。
另一种PCO防止方法使用LEC目的的药剂。例如参见授权 给Bretton的、名称为“用于破坏残余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方法” 的美国专利公开文献No.5620013。尽管这个方法在理论上是具有 逻辑性的,但是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是困难的,因为例 如由一些LEC抑制剂本身的毒性(例如saporin)产生了并发症, 以及很难确保完全杀死囊袋内的所有LEC。任何剩余的LEC可以 最后繁殖和迁移在IOL上,不管尝试在外科手术时除去LEC,但 最后产生了PCO。
到目前为止,在IOL后表面上抑制LEC形成的最有希望的 方法是借助于构造IOL以特别在后表面上具有尖边缘,从而在后 囊壁内产生不连续的弯曲。后囊壁内的这种不连续弯曲在临床中 被证明能够抑制经过这个弯曲和沿着IOL表面的LEC增长和迁 移。在Nishi等人的Explanation of Endocapsule Posterior chamber lens After Spontaneous Posterior Dislocation(J Cataract& Refractive Surgery,卷22,页273,1996年5月)中可以发现平 凸形IOL的这种PCO抑制效果的一个早期报告,其中作者研究 了展开的平凸形PMMA IOL,其中,IOL的后表面是平坦的并 且形成具有IOL的周缘的正方形边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士伦公司,未经博士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51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