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产生L-谷氨酸的微生物和产生L-谷氨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45189.5 | 申请日: | 2005-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0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纯;平野圣子;伊藤久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味之素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K14/34 | 分类号: | C07K14/34;C12P13/14;C07K14/34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封新琴;巫肖南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产生 谷氨酸 微生物 方法 | ||
1.具有产生L-谷氨酸的能力的棒状杆菌型细菌,其中所述的棒状杆菌型 细菌通过使用yggB基因修饰,因此该菌株产生L-谷氨酸的能力与所述棒状 杆菌型细菌的未修饰的菌株相比得到增强,其中所述棒状杆菌型细菌经修饰 以通过增加yggB基因的拷贝数来增强yggB基因的表达,其中所述棒状杆菌 型细菌属于谷氨酸棒杆菌或乳发酵短杆菌,
其中所述的yggB基因编码选自下组的蛋白质:
(A)由选自下组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SEQ ID NO:6、62、68、 84和85。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棒状杆菌型细菌,其中所述的yggB基因选自下组:
(a)DNA,其由SEQ ID No:5的核苷酸1437至3035组成,
(c)DNA,其由SEQ ID No:61的核苷酸507至2093组成,
(e)DNA,其由SEQ ID No:67的核苷酸403至2001组成,
(g)DNA,其由SEQ ID No:83的核苷酸501至2099组成。
3.具有产生L-谷氨酸的能力的棒状杆菌型细菌,其中所述棒状杆菌型细菌 通过使用yggB基因而被修饰使得所述菌株的产生L-谷氨酸的能力与所述棒状 杆菌型细菌的未修饰的菌株相比增强,其中通过引入突变型yggB基因修饰所述 棒状杆菌型细菌,其中所述棒状杆菌型细菌属于谷氨酸棒杆菌或乳发酵短杆菌, 而且
其中所述突变型yggB基因具有选自下组的突变:
(i)将插入序列或转座子插入编码SEQ ID NO:6、68、84或85的氨基酸 419-533,或SEQ ID NO:62的氨基酸419-529的区域中,
(ii)编码SEQ ID NO:6、68、84或85的氨基酸419-533,或SEQ ID NO: 62的氨基酸419-529的区域中的缺失,
(iii)导致以另外的氨基酸置换在编码SEQ ID NO:6、68、84或85的氨基 酸419-533,或SEQ ID NO:62的氨基酸419-529的区域中的脯氨酸的突变,和
(iv)导致在选自下组的跨膜编码区中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的取代、缺失、 添加、插入或倒位的突变:SEQ ID NO:6、62、68、84或85的氨基酸1-23、 氨基酸25-47、氨基酸62-84、氨基酸86-108和氨基酸110-132。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棒状杆菌型细菌,其中所述突变型yggB基因具有 突变,其导致以另外的氨基酸置换在SEQ ID NO:6、62、68、84或85中位 置424的脯氨酸和/或位置437的脯氨酸。
5.根据权利要求3的棒状杆菌型细菌,其中引入所述突变(iv)不引起移码。
6.根据权利要求3的棒状杆菌型细菌,其中所述突变型yggB基因具有 突变,其导致用另外的氨基酸置换在SEQ ID NO:6、62、68、84或85中位 置100的丙氨酸和/或位置111的丙氨酸。
7.根据权利要求3的棒状杆菌型细菌,其中所述突变型yggB基因具有 突变,其导致在SEQ ID NO:6、62、68、84或85中位置14的亮氨酸和位置 15的色氨酸之间插入至少一个氨基酸。
8.根据权利要求3的棒状杆菌型细菌,其中所述突变型yggB选自下组:
(a)编码SEQ ID NO:8的氨基酸序列的基因,
(c)编码SEQ ID NO:20的氨基酸序列的基因,
(e)编码SEQ ID NO:22的氨基酸序列的基因,
(g)编码SEQ ID NO:24的氨基酸序列的基因,
(i)编码SEQ ID NO:64的氨基酸序列的基因,
(k)编码SEQ ID NO:70的氨基酸序列的基因,
(m)编码SEQ ID NO:74的氨基酸序列的基因。
9.根据权利要求3的棒状杆菌型细菌,其中通过引入所述突变型yggB 基因增加所述菌株对L-谷氨酸类似物的抗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味之素株式会社,未经味之素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518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