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轮子轮毂-接头-单元的恒速万向接头的外接头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46204.8 | 申请日: | 2005-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87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H·色马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GKN动力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27/00 | 分类号: | B60B2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顾峻峰 |
地址: | 德国奥***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轮子 轮毂 接头 单元 万向 外接 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轮子轮毂-恒速固定接头-单元的外接头部件,其中,一具有带内轴齿的通孔的轮毂被夹紧到一恒速万向接头的外接头部件上,在该外接头部件上形成一带有外轴齿的轴颈,其中,通孔的内轴齿和轴颈的外轴齿(54、84)彼此啮合,且一双列的轮轴承滑配到轮毂上,该轮子的轴承包括一内轴承座圈,该内轴承座圈直接支承外接头部件的一端面。该类型的组件用于被驱动的、更具体来说为机动车的转向轮,其中,轮子和一制动盘螺纹连接到轮毂的突缘上,而恒速的万向接头形成一传动轴(侧轴)的成一体的一部分,该传动轴可由一中间轴、一内插入接头和上述的恒速固定接头组成。轴承组件必须插入到轮架或转向关节内。
背景技术
在所述类型的已有技术的组件中,其目的是使轮轴承的尺寸尽可能地小,其原因在于,轮轴承的成本和轮载体或转向关节的大小。鉴于以上考虑,给予外接头部件处的轴颈直径只有所需的最小强度,其中,轴颈直径同时确定轮毂的内直径,并因此通过与强度相关的轮毂壁厚间接地确定轮轴承的内直径。因为如此设计的轴颈的弹性,扭矩的变化,更具体地说是指通过组件的扭矩推力,导致在相互邻接面处发生外接头部件和内轴承座圈之间的相对运动。这导致形成噪音和磨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对用于所述类型的单元内的恒速接头的外接头部件提供一新概念,该概念确保较高的刚度和较短的长度,并避免上述的缺点。根据本发明,该目的这样来实现,即,外接头部件轴颈的尺寸引入质的变化,该轴颈较短并较粗。其结果,轮毂的内直径和由此间接引起的轮轴承的内直径也可发生变化。有利的效果在于,可减小恒速固定接头和轮轴承之间的中心对中心的距离。
上述外接头部件和内轴承座圈之间的相对运动可得到避免或显著地减小,这原因一方面是轴颈的较大的横截面和其较高的扭转强度,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外接头部件和现已较大的内轴承座圈之间相互支承的有效面积较大。
尺寸方面质的变化可通过不同特征尺寸比来确定,该特征尺寸比的性质不同于以前使用的尺寸比。
根据方案的第一方程提出,轴颈底部处的轴颈直径DZ和轴颈长度LZ之比大于0.95。更具体地来说,建议轴颈底部处的轴颈直径DZ和轴颈长度LZ之比大于1.15,尤其是大于1.7。
在此实施例中,实现了这样一个轴颈,其转动刚度特别大并具有特别高的弯曲刚度以便使任何的转动和弯曲变形保持在最小,这样,在轴承座圈和接头邻接面之间就没有或只有极小的相对运动。
根据方案的第二方程提出,端面的直径DA和轴颈长度LZ之比大于2。更具体地说,建议端面的直径DA和轴颈长度LZ之比大于2.5。其结果,在与螺栓的预紧力合作的情况下,可计算邻接台肩处传递的扭矩,以便更有效地阻止轴承座圈和接头邻接面之间的相对运动。
根据第三方程,端面的直径DA和轴颈直径DZ之比小于1.7。根据一较佳实施例,建议端面的直径DA和轴颈直径DZ之比小于1.5。这样,可减小由于转动的游隙造成齿内的扭矩而发生的轴承座圈和接头邻接面之间的相对运动。
最后,根据另一方案,外接头部件的中心MG和轴颈端之间的距离LGZ对轴颈长度LZ之比小于2.2,更具体地说,该比例应小于2.0。这样,接头移动到一从轮子动态特性观点来看是有利的位置。
所有上述方案都不同于已有技术的所述类型外接头部件的尺寸比例,并确保一单元具有台阶形改进的特性。
此外,建议轴颈包括一中心螺纹孔,一螺栓旋入到该中心螺纹孔内,以便将轮毂夹紧到外接头部件。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将具有本发明外接头部件的轮毂-接头-单元与一已有技术的外接头部件的单元相比较,并将在下面作出具体的叙述。
图1示出已有技术的一单元的纵向截面图,图中给出总的编号。
图2示出根据图1的单元,给出了特征参数。
图3示出具有一恒速固定接头的本发明的外接头部件的单元,图中给出了总的编号。
图4示出根据图3的一单元,给出了特征参数。
图5示出一恒速固定接头的本发明的外接头部件,它具有特征参数的细节。
图6示出一恒速插入接头的本发明外接头部件的单元,给出了总的编号。
图7示出根据图6的单元,给出了特征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GKN动力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GKN动力传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62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乘坐的安全防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儿童安全锁紧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