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介质共振器装置、振荡器装置及收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46319.7 | 申请日: | 2005-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6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冈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1P7/08 | 分类号: | H01P7/08;H01P5/08;H03B5/1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香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介质 共振器 装置 振荡器 收发 | ||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例如使微波、毫米波等高频电磁波振荡的电介质共振器装置和使用该电介质共振器装置的振荡器装置及收发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来说,作为电介质共振器装置,具备在电介质基板的表面形成圆形电极的共振器和位于该共振器的端部附近且设置在电介质基板上的馈电线的装置,已经广为人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另外,作为使用电介质共振器装置的振荡器装置,采用在电介质基板上设置使规定的振荡频率的振荡信号振荡的振荡电路部和由设定所述振荡频率的TM010模式共振器等构成的电介质共振器部的结构的装置,已经广为人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这种振荡器装置中,使用各自的电介质基板,构成振荡电路部和电介质共振器部,同时还将这些电介质基板的介电常数和厚度,设定成适合各自的电路部的值。这样,例如振荡电路部的基板使用介电常数低的材料,能够提高相对性的尺寸精度;电介质共振器部的基板使用介电常数高、厚度大的材料后,则能够在提高Q(Qualityfactor)值的同时,还能够在组合它们后,提高振荡器装置整体的批量生产能力。
[0004]
另外,由近似长方体形状的电介质块构成的波导管型的电介质共振器,也已经广为人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在这种电介质共振器中,采用在电介质块的安装面上,设置具有与接地电极连接的短接点的输出入电极,使用该输出入电极,激励电介质共振器的结构。
[0005]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7-3361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平11-2340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WO2002/078119号小册子
[0006]
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技术中,为了使馈电线和共振器较强耦合,而采用了使馈电线与接地之间的间隔大于共振器与接地之间的间隔的结构。这时,为了在馈电线的周围,增大和接地之间的间隔,例如对于电介质基板的厚度方向而言,必须具有较大的空间,所以电介质共振器装置的厚度尺寸存在着增大的趋势。另外,由于在共振器的外侧配置馈电线,所以电介质共振器装置的面积也有增大的趋势,存在着装置整体大型化的问题。
[0007]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现有技术中,采用在电介质共振器部的电介质基板上设置旨在控制振荡频率的频率控制电路及终端电阻等的结构。这时,电介质共振器部使用的电介质基板由于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所以容易成为高价,而且由于该电介质基板的面积增大,所以存在着振荡器装置整体的制造成本增大的问题。
[0008]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3记载的现有技术中,由于使用波导管型的电介质共振器,所以成为按照电介质块的长度尺寸、宽度尺寸决定共振器的电特性的结构。这时,作为电介质块的加工方法,虽然可以考虑射出成形后烧成的方法、在电介质烧成后用切割机切出等方法,但是用这类加工方法,制造误差大,不能获得所需的尺寸精度。因此,必须在形成电介质块后,实施再度研磨等,提高其长度尺寸、宽度尺寸的精度,存在着制造成本增高的问题。另外,由于进而在需要这种高精度的外形加工的电介质块上,形成输出入电极,所以电介质块和输出入电极的相对位置即使稍有错位时,电介质共振器和输出入电极之间的耦合量也要发生变化。其结果,各电介质共振器和输出入电极的耦合量容易产生离差(不一致性),存在着共振器的电特性的离差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研制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电特性稳定、小型化、降低制造成本的电介质共振器装置、振荡器装置及收发装置。
[0010]
(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具备TM010模式共振器(该TM010模式共振器在电介质基板的表面、背面设置电极,表面侧的电极成为近似圆形电极)、以与该TM010模式共振器的电介质基板的背面相对的状态面安装的外部基板、在该外部基板上设置的与所述TM010模式共振器连接的信号线路的电介质共振器装置中,在所述TM010模式共振器的电介质基板的背面,设置磁场耦合部,该磁场耦合部与所述信号线路连接,和该TM010模式共振器磁场耦合。
[00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63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