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视觉感知增强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46400.5 | 申请日: | 200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33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安东尼·普罗维特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东尼·普罗维特拉 |
主分类号: | G03B21/00 | 分类号: | G03B21/00;G02B27/22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万学堂 |
地址: | 美国佛***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视觉 感知 增强 | ||
1.一种用于增强观察者对二维图像的视觉感知的系统和设备,包括:
a)具有一个或多个单目深度信号的显示在图像表面上的二维图像;和
b)至少一个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其被放置于所述图像表面的前面,以与所述二维图像创建组合场景,所述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是:
1)当所述二维图像被所述观察者关注时,实质上在所述观察者的眼睛的焦距的深度领域内,
2)实质上不干扰观察者对所述二维图像的视野;并且
3)在离所述二维图像充分的距离处,以在观察者的眼睛中引起不相称的双目视网膜图像;
在观察者通过和/或使用该组合场景的所述双目图像的融合来观察所述二维图像的过程中,具有增强观察者的视觉感知的效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强视觉感知的系统和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实质上在所述二维图像的潘农融合区内。
3.一种用于增强浏览者对二维图像的视觉感知的系统和设备,包括:
a)显示在图像表面上的二维图像;和
b)至少一个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其位于所述图像表面的前面,所述至少一个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是:
1)实质上在所述观察者关注所述二维图像时对焦清晰,并且
2)在离所述图像表面充分的距离处,以在观察者的眼睛中引起不相称视网膜图像;
在观察者通过和/或使用所述不相称视网膜图像的融合来观察所述二维图像的过程中,具有增强观察者的视觉感知的效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增强视觉感知的系统和设备,其中,所述二维图像包括一个或多个单目深度信号。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增强视觉感知的系统和设备,其中,所述图像表面在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是弯曲的,或者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是弯曲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增强视觉感知的系统和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是帧。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增强视觉感知的系统和设备,其中,所述二维图像在观察者的视野内,相对于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处于水平运动中,,这种水平运动是根据所述二维图像的亮度、颜色,和/或单目深度信号来控制的,或者否则,通过编程来控制,以加强增强效果和/或适应所述观察者。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增强视觉感知的系统和设备,其中,所述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在观察者的视野内,相对于图像表面,处于水平运动中,这种水平运动是根据所述二维图像的亮度、颜色,和/或单目深度信号来控制的,或者否则,通过编程来控制,以加强增强效果和/或适应所述观察者。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增强视觉感知的系统和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实质上在所述二维图像的潘农融合区内。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增强视觉感知的系统和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是在面对所述观察者的一侧被照明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增强视觉感知的系统和设备,其中,所述照明的源被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上或者在其内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增强视觉感知的系统和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的照明的强度、颜色,和/或极化是可变的,这种可变性是根据所述二维图像的亮度、颜色,和/或单目深度信号来控制的,或者否则,通过编程来控制,以加强增强效果和/或适应所述观察者。
13.一种用于增强观察者对二维图像的视觉感知的系统和设备,包括:
a)具有一个或多个单目深度信号的二维图像,所述二维图像被显示在图像表面上;和
b)至少一个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其位于所述图像表面的前面,所述至少一个可通过视觉识别的物体是:
1)处于离所述图像表面充分的距离处,以在观察者的眼睛中引起不相称视网膜图像,并且
2)当所述二维图像被所述观察者关注时,实质上在所述观察者的焦距内,和/或基本上在所述二维图像的潘农融合区内;
在观察者通过和/或使用所述不相称视网膜图像的融合来观察所述二维图像的过程中,具有增强观察者的视觉感知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东尼·普罗维特拉,未经安东尼·普罗维特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640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