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四通阀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46503.1 | 申请日: | 2005-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9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吉村寿守务;若本慎一;中岛伸治;关谷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K11/065 | 分类号: | F16K11/065;F16K3/00;F16K11/02;F16K27/00;F16K51/00;F25B4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四通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空调装置致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和采暖转换阀等的四通阀的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四通阀,有的四通阀,利用自润滑性树脂形成转换阀中的滑阀的至少相对于阀座的滑动接触面,利用热固化性树脂或者没有酯基或氨基的结晶性热塑性树脂形成除前述滑阀的前述滑动接触面之外的剩余部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有的四通阀,将以把阀口B与导入高温、高压致冷剂的阀口A或者导出低温、低压致冷剂的阀口D连通的方式进行转换的三通转换阀的阀体,与以把阀口C与阀口A或者阀口D连通的方式进行转换的三通转换阀的阀体分离,利用导管连接公共的阀口A、D,用绝热套管及绝热塞围绕各阀体的用于使致冷剂流动的通路,并且,利用热传导性低的材料制造构成阀体的阀塞(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012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2544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举例说明的四通阀中,由于来自于压缩机出口的高温高压致冷剂与返回到压缩机入口的低温低压致冷剂相接近地流动,所以,在两者之间,发生由热泄漏引起的热损失。当发生热损失时,如果是在采暖模式的话,会导致采暖能力减少,进而,由于压缩机入口致冷剂气体过热,压缩机的效率会降低,所以,存在着空调装置的效率大幅度降低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举例说明的四通阀中,内部的热损失被抑制,但是,由于在阀体中设置由树脂等热传导性低的材料构成阀塞,所以,存在着增加部件的数目,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消除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发明人等通过对于四通阀的热损失进行反复深入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在高温致冷剂从入口流路流入到阀室、从出口流路流出时,在出口流路中,由于在其开口部的致冷剂流的碰撞或缩流等,在壁面附近的表面流速增大,温度交界层变薄,促进传热,并且,其促进的程度对于扩大的管内的致冷剂流而言达到几倍到十几倍。同样地,在低温致冷剂的出口流路中,也促进传热,结果得知,这两种传热的促进成为主要原因,在设于阀室及阀座上的出口流路之间,特别是在开口部附近,集中地发生高温致冷剂和低温致冷剂的热损失。基于这些认识,发明人完成本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结构简单,而且由热泄漏引起的热损失少,可以提高空调装置的节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四通阀,包括:具有阀室的阀箱构件;具有设置在上述阀室中的座面部的阀座;成为高温流体出口流路的第一流路以及成为低温流体出口流路的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在该阀座的座面部具有相互邻接的开口部,分别贯通该阀座、引出到上述阀室之外;和以相对于上述阀座的座面部移动的方式设置的阀体;通过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流路的上述开口部附近的内周面上设置环形的气体滞留层形成构件,从而形成了气体滞留层。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靠近在阀座的座面部相互邻接地开口的两个流路相互之间的该开口部位置处,设置抑制这些流路相互之间的热传递的热阻部,有效地隔绝热传递,降低热损失。另外,由于结构比较简单,所以,不会导致成本的增加,起到显著的效果。因此,在用于空调装置时,提高制冷、采暖能力,进而,防止流入压缩机的低温致冷剂的过热,提高压缩机的效率,提高空调装置的节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的四通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四通阀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四通阀的另一个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四通阀的又一个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式2的四通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式3的四通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式4的四通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四通阀的变形例(a)及另一个变形例(b)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式5的四通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式6的四通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流路,1a开口部,1b壁面,1c内管,
2第二流路,2a开口部,2c内管,3第三流路,
3a开口部,4第四流路,4a开口部,5、50阀箱构件,
51阀室,6阀座,61座面部,7阀体,71整流构件,
8热阻部(缝隙),81热阻部(环形缝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65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