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流式离子生成器用的放电单元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49624.1 | 申请日: | 2005-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7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印南正义;山田政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修谷鲁电子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H01T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陶凤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流 离子 生成 器用 放电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交流式离子生成器用的放电单元,其把对放电针施加交流高电压并进行电晕放电而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空气向被除电物方向供给,并且关于用于对放电针施加高电压的电容器结构及用于向被除电物供给正负离子的空气排出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此种交流式离子生成器公知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的“除电器高压线分支装置”或专利文献1的“除电装置”。
图9及图10是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交流式离子生成器的放电单元,其整体是成棒状。而且,图9是放电单元的正面图,图10是图9中X-X线剖面图。
在这些图中,101是施加有交流高电压的高电压线,102是连接器,103是同轴电线,104是同轴电线103的中心导体,所述中心导体104连接到高电压线101而构成电容器一边的电极。
又,105是作为电容器另一边电极的导电性结合环,106是放电针,结合环105沿着同轴电线103长度方向等间隔配置。107,108是模制部,109是用于在与放电针106间形成电场的接地电极。
在上述结构中,中心导体104及放电针106,是经由同轴电线103的绝缘被覆而电容性结合。而且,施加在中心导体104的交流高电压是经由所述绝缘被覆的静电电容而自结合环105施加在放电针106上,由此,在放电针106与接地电极109间会发生电晕放电,在放电针106周围会产生正负离子。
而且,记载在专利文献2的放电单元也几乎与图9及图10相同构造。
(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84595号公报(段落[0006]~[0008],图1及图4等)
(2)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313596号公报(图2及图7等)
而且,在图9及图10的现有技术中,为了施加一定高电压而自放电针106产生更多正离子和负离子,由介于作为一边电极的中心导体104与作为包围该中心导体104的另一边电极的结合环105两者之间的绝缘被覆所构成电容器的静电电容有必要加大。达成上述目的的有效方法是,使结合环105沿着轴向形成很长(必然性地,放电针106相互间的间隔也很长),而使电容器电极面积加大。
可是,为了使放电单元小型化,或者提高除电能力,当减小放电针106相互间间隔时,最好也缩短结合环105本身沿着轴向的长度。即,使结合环105沿着轴向形成很长的结构,与缩短放电针106相互间间隔的要求相反。
即,从放电单元小型化或提高除电能力的观点来看,最好不依靠使结合环105沿着轴向的长度形成很长的方法,就能加大电容器的静电电容量。
在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研发出的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缩短放电针相互间间隔的同时能获得期望的静电电容,且能使放电单元小型化或提高除电能力的交流式离子生成器用的放电单元。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交流式离子生成器用的放电单元,其把对放电针施加交流高电压并进行电晕放电而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空气向被除电物方向供给,其特征在于:电容器具有:连接到放电针的电极片、包围该电极片的电介体部及包围该电介体部的大致呈有底筒状的电极筒,经由所述电容器对所述放电针施加交流高电压。
又,本发明最好使具备多个电极筒的电极棒通过电介体部而模制,经由该电介体部使所述电极片分别相对所述电极筒安装而构成电容器,并且,把在与所述电极筒相同数量的可以装卸的放电针单元上安装的所述放电针分别与各电极片连接。
又,本发明最好在放电针单元基板上形成有用于向被除电物方向排出空气的空气排出孔,在全部放电针单元上形成空气排出孔,或者,形成在1个放电单元上。
而且,本发明最好使多个放电单元在长度方向连结,使各放电单元电极棒相互连接,由此,形成具有期望长度的离子生成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图1中II-II线剖面图。
图3是图2主要部的放大说明图。
图4是图2中IV-IV线放大剖面图。
图5是表示图2、3中模制部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图2、3中模制部的正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平面图。
图8是用于验证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作用而使用的放电单元的概略说明图。
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正面图。
图10是图9中X-X线剖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放电单元
2 放电单元
3 放电针
6 安装孔
8 盖体
9 电极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修谷鲁电子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修谷鲁电子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96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