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轴连接器和将双芯电缆连接至同轴连接器上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50093.8 | 申请日: | 200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90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S·M·乔戈 | 申请(专利权)人: | 约翰·梅扎林瓜合伙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24/02 | 分类号: | H01R24/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董敏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轴 连接器 将双芯 电缆 连接 方法 | ||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
连接器组件,其具有第一轴线和轴向间隔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接触组件和第二接触组件,
所述连接器组件还包括:a)具有第一状态的第一接收器,在所述第一状态,第一接收器限定用于具有第一有效直径的第一导线的第一插孔,第一导线上的第一导体电连接到第一接触组件上,第一导线与连接器组件可操作地接合;和b)具有第一状态的第二接收器,在所述第一状态,第二接收器限定用于具有第二有效直径的第二导线的第二插孔,第二导线上的第二导体电连接到第二接触组件上,第二导线与连接器组件可操作地接合;和
固定组件,
所述固定组件和连接器组件相互协作,并可相对彼此移动,以便在预先组装状态与已组装状态之间变化;
第一接收器可从第一状态变化至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随着固定组件和连接器组件从预先组装状态变化至已组装状态,第一插孔具有小于第一有效直径的第三有效直径,
与连接器组件可操作地接合的第一导线通过处于第二状态的第一接收器比通过处于第一状态的第一接收器更加牢固地保持在第一插孔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所述同轴连接器与包括第一和第二导线的双芯电缆结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第二接收器可从第一状态变化至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随着固定组件和连接器组件从预先组装状态变化至已组装状态,第二插孔具有小于第二有效直径的第四有效直径,与连接器组件可操作地接合的第二导线通过处于第二状态的第二接收器比通过处于第一状态的第二接收器更加牢固地保持在第二插孔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插孔具有基本上平行于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第一接收器包括带有第一壁的第一筒夹,第一壁绕第一插孔的主要部分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卷曲通道,所述第一卷曲通道具有大体上平行于第二轴线的第三轴线,第一筒夹可延伸至第一卷曲通道内,并相对于第二轴线在第一卷曲通道内部逐渐径向压缩,以便当固定组件和连接器组件在预先组装状态和已组装状态之间变化时,逐渐减小第一插孔的有效直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插孔具有阶梯状有效直径,其具有用以接收第一导线的绕第一导体具有绝缘层的部分的较大有效直径部分和用以接收第一导线的没有绝缘层的部分的较小有效直径部分,随着固定组件和连接器组件从预先组装状态变化至已组装状态,较大有效直径部分和较小有效直径部分两者的有效直径都减小,从而第一导线的两个部分均通过处于第二状态的第一接收器比通过处于第一状态的第一接收器更加牢固地保持在第一插孔中。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壁具有非光滑表面,所述非光滑表面插入与连接器组件和第二状态的第一接收器可操作地接合的第一导线中。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筒夹上的第一壁上具有狭缝,以有利于在第一接收器从第一状态变化至第二状态时,使筒夹上的第一壁的一部分相对于第二轴线径向复位。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第二插孔具有基本上平行于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的第四轴线,第二接收器包括第二筒夹,第二筒夹具有绕第二插孔的主要部分延伸的第二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当固定组件和连接器组件从预先组装状态变化至已组装状态时,固定组件和连接器组件可大体上沿着第一轴线相对彼此平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在固定组件和连接器组件上具有表面,所述表面相对于第一轴线径向相对地面对,并且在固定组件和连接器组件在预先组装状态和已组装状态之间变化时,协同操作以引导固定组件与连接器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中,固定组件具有相对于第一轴线面对一轴向方向的第一台肩,连接器组件具有相对地面对第一台肩的第二台肩,第一台肩和第二台肩配置成通过工具接合,所述工具牵引第一台肩和第二台肩彼此接近,从而使固定组件和连接器组件从预先组装状态变化至已组装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约翰·梅扎林瓜合伙公司,未经约翰·梅扎林瓜合伙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5009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仿生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微球的方法
- 下一篇:耐光性钛白粉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