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抹布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51509.8 | 申请日: | 2005-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8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角谷胜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三科 |
主分类号: | D04H11/08 | 分类号: | D04H11/08;A47L1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党晓林 |
地址: | 日本和***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抹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抹布,其用于去除及清洁粘附在玻璃、陶瓷、合成树脂、金属、石材和其它各种材料制成的餐具、炊米工具、器皿等上的污迹。
背景技术
迄今,对于家用或工业用的多用途抹布,已提出并使用了各种由合成树脂纤维无纺布形成的布。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砂布,其中研磨颗粒结合并固定到包含合成纤维的无纺布的纤维表面,每一合成纤维的平坦系数为5以上,研磨颗粒与纤维表面之间设有粘合剂。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砂布,其中金刚砂研磨颗粒结合并固定到包含镀有金属的合成树脂纤维的无纺布纤维上。此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砂布,其中尿素树脂和金刚砂研磨颗粒结合并固定到无纺布纤维上。
另外,专利文献4和5均公开了一种砂布,其中用粘合剂将研磨颗粒结合并固定到无纺布的单个表面或两个表面而非各个纤维上。
此外,专利文献6和7均公开了一种砂布,其中不用任何研磨颗粒而在无纺布的纤维上形成多孔树脂层。
专利文献1:JP-A-5-220670
专利文献2:JP-A-6-155310
专利文献3:JP-A-6-155311
专利文献4:JP-A-5-28477
专利文献5:JP-A-9-22886
专利文献6:JP-A-6-17374
专利文献7:JP-A-7-108465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的砂布中,应用了热塑性树脂作为粘合剂将研磨颗粒结合并固定到无纺布纤维上。因此,研磨颗粒与待擦拭的物品或者待清洁的物品之间的摩擦力大,从而润滑性差。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单独使用清洗剂或润滑剂。另外,待清洁的物品(例如,餐具)表面可能会因使用坚硬的研磨颗粒而被划伤。砂布会出现此类问题。
在专利文献4和5中公开的砂布中,用粘合剂将研磨颗粒仅结合并固定到无纺布的表面层。因而,只有结合并固定有研磨颗粒的表面层区域具有擦拭能力;同时当粘合剂层磨耗后,研磨颗粒剥离。因此,该砂布具有擦拭能力会迅速下降的问题。
专利文献6和7中公开的其中在无纺布纤维上形成多孔树脂层的砂布,其问题是除非与单独制备的包含研磨颗粒的研磨材料同时使用,否则不能体现其擦拭能力。在形成多孔树脂层的制造过程中,用溶于例如二甲基甲酰胺(DMF)的高沸点极性溶剂的聚氨酯树脂或聚砜树脂溶液浸渍无纺布,随后用水或热水除去DMF溶剂;因此,需要收集溶剂这样的麻烦步骤,例如蒸馏。此外,产生大量包含污染物(例如,BOD)的排放水,因而会产生污染问题。因此,也产生了需要对排放水进行后期处理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用途抹布,通过将无纺布自身的结构考虑在内的独特考虑,不将研磨颗粒结合并固定到无纺布纤维或其无纺布的表面层上也不在无纺布纤维上形成多孔树脂层,该抹布就能有效清洁粘附在待清洁的物品表面的污迹而不会划伤表面,在一般污迹的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清洁剂,或者在污迹难处理的情况下使用少量清洁剂。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将采用下述技术手段。据此,根据本发明的抹布是这样的布,其中在由直径均较小的合成树脂纤维制成的无纺布中通过针刺方法以预定间隔形成多个均具有预定宽度的平行脊状区域,从而使纤维呈圈状突起。
实施该发明时,优选的是未形成脊状区域的无纺布区域的厚度为1至3mm,无纺布的密度为0.15至0.40g/cm3,脊状区域的高度为4至6mm,脊状区域之间的间隔为4至8mm,脊状区域的宽度为3至6mm。还优选的是构成无纺布的合成树脂纤维为聚酯纤维,其细度为20至30dtex。
发明效果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组成,因此彼此平行布置的多个脊状区域的边缘可用作清洁边缘,以改进清洁待清洁物品表面的性能。另外,由于脊状区域具有预定宽度,可确保脊状区域的适当强度以抑制清洁期间边缘部分在推力作用下产生的压缩变形量(端面松垂)。因而,可保持高清洁性能。例如,在用水洗餐具等时使用抹布的情况下,通过各个脊之间形成的槽可有效排放。因此,清洁效果得以改善。另外,由于可利用无纺布作为基础材料通过针刺有效地形成脊状区域,因此制造过程简单,并且抹布的制造成本低。另外,由于作为清洁动作的主要区域的脊状区域与无纺布成一体,具有抹布结实且使用寿命长的有利效果。
如权利要求3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沿着脊的方向在脊状区域的中间形成更狭窄的中间槽,位于中间槽处或者槽的上端处的脊状区域边缘也用作清洁边缘,从而产生可获得更高清洁性能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三科,未经株式会社三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515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