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熔融固化处理物和熔融固化处理用铜合金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51677.7 | 申请日: | 2005-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3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大石惠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伸铜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9/04 | 分类号: | C22C9/04;C22C9/02;C22C9/1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熔融 固化 处理 铜合金 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熔融固化处理物,其具有通过焊接,热喷镀或熔断而形成的熔融固化处理部分,其特征在于:
该熔融固化处理部分的构成为,Zr:0.0005~0.05mass%、P:0.01~0.35mass%、Cu:剩余部分,且成为满足F1=[P]/[Zr]=0.3~200(将元素a的含量规定为[a]mass%)的关系之合金组成,同时形成在熔融固化后的宏观组织上的平均结晶粒径为300μm以下的结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融固化处理物,其特征在于:
熔融固化处理部分形成还含有Zn:0.01~38mass%的合金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熔融固化处理物,其特征在于:
熔融固化处理部分形成还含有选自Sn:0.01~15mass%、Si:0.01~5mass%及Al:0.01~9mass%的一种以上的元素之合金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熔融固化处理物,其特征在于:
熔融固化处理部分形成还含有选自Sb:0.02~0.15mass%、As:0.02~0.15mass%、Mg:0.001~0.2mass%及Mn:0.01~4mass%的一种以上的元素之合金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熔融固化处理物,其特征在于:
熔融固化处理部分形成还含有选自Pb:0.005~15mass%、Bi:0.005~15mass%、Se:0.01~2mass%及Te:0.03~1.5mass%的一种以上的元素之合金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熔融固化处理物,其特征在于:
熔融固化处理部分形成还含有选自Co:0.005~0.3mass%、Cr:0.005~0.3mass%、C:0.00005~0.02mass%、Ti:0.005~0.3mass%、B:0.0002~0.05mas s%及稀土类元素:0.01~0.5mass%的一种以上的元素之合金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熔融固化处理物,其特征在于:
熔融固化处理部分形成还满足
F2=[Cu]-3[P]-3.5[Si]-0.5[Sn]-1.8[Al]-0.5([Sb]+[As]+[Mg])+[Mn]+0.5([Pb]+[Bi]+[Se]+[Te])=60~97(将元素a的含量规定为[a]mass%,对于不含有的元素a,规定为[a]=0)之关系的合金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熔融固化处理物,其特征在于:
熔融固化处理部分形成满足F3=[Zn]+3[Sn]+5[Si]+3[Al]=10~45(将元素a的含量规定为[a]mass%,对于不含有的元素a,规定为[a]=0)之关系的合金组成。
9.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熔融固化处理物,其特征在于:
熔融固化处理部分形成还满足
F4=([Zn]+3[Sn]+5[Si]+3[Al])/[Zr]=300~35000及
F5=([Zn]+3[Sn]+5[Si]+3[Al])/[P]=60~3000(将元素a的含量规定为[a]mass%,对于不含有的元素a,规定为[a]=0)之关系的合金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熔融固化处理物,其特征在于:
在熔融固化处理部分,熔融固化时的初晶为α相。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铜合金,其特征在于:
熔融固化处理部分在熔融固化时发生包晶反应。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熔融固化处理物,其特征在于:
熔融固化处理部分在熔融固化后的常温状态下,形成包括α相和β相、κ相、γ相及δ相中的至少一个相的金属组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熔融固化处理物,其特征在于:
按面积率,β相的含量在10%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熔融固化处理物,其特征在于:
熔融固化处理部分是枝晶网被切断的结晶结构,晶粒或α相晶粒在其二维形态下是呈圆形状、近似于圆的非圆形状、椭圆形状、十字形状、针状形状或多边形状的结晶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伸铜株式会社,未经三菱伸铜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5167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