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乳酸纤维/棉混纺梭织布的染色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12779.4 | 申请日: | 2006-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2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傅忠君;郭申;于鲁汕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B1/00 | 分类号: | D06B1/00;D06B7/00;D06P1/38;D06P3/82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巩同海 |
地址: | 255049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乳酸 纤维 混纺 织布 染色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品染色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乳酸纤维/棉混纺梭织布的染色工艺。
背景技术
玉米、谷物等农产品为原料,经生物发酵成乳酸,再进行合成而制得的聚乳酸纤维,不仅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和服用性能,而且其废弃物在自然界中可完全分解成CO2和H2O,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因而成为业界关注的新型环保纤维之一。聚乳酸纤维原料“可种植、易种植”的特征,也正好满足人们追求自然、绿色、环保的要求,因此聚乳酸纤维被公认为21世纪优异的“绿色环保纤维”。
聚乳酸纤维具有丝绸般的光泽、良好的肌肤触感,以及一般合成纤维的特征,如:相似的强力和伸长率,优良的抗皱和形态稳定性,优良的抑菌、防霉性,良好的吸湿、排汗和快干性能,以及应变回复率高等。因此用聚乳酸纤维制成的服装有良好的悬垂性和手感,穿着舒适,是高档休闲服饰的优质素材。聚乳酸纤维与棉、羊毛等天然纤维的混纺织物,保持了生物可降解的优良特性,更能体现聚乳酸纤维织物独特的优势。
聚乳酸纤维与棉混纺的染色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目前的聚乳酸纤维价格比较高,如果利用国外公司的分散染料对其染色,其成本非常高昂,不利于国内聚乳酸纤维的推广和应用,如何用国内的分散染料和助剂对其进行染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染色效果并降低成本,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的最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乳酸纤维/棉混纺梭织布的染色工艺,利用国产分散染料对聚乳酸纤维/棉混纺梭织布进行染色,染色的色牢度高,色泽艳丽、深浅度适宜,达到了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聚乳酸纤维/棉混纺梭织布的染色工艺,包括退浆、煮漂、丝光、染色工序,其特征是:
a.退浆工序
按照以下参数配置退浆洗液:淀粉酶浓度为4g/L,渗透剂AP-810浓度为1g/L;
室温下加入聚乳酸纤维/棉混纺梭织布,升温至60℃,放置30min,水洗,烘干;
b.煮漂工序
按照以下参数配置煮漂洗液:过氧化氢的浓度为10g/L-18g/L,碳酸氢钠浓度为30g/L-40g/L,精炼剂JFS的浓度为5g/L,渗透剂AP-810浓度为1g/L,稳定剂8601浓度为8g/L~10g/L;
c.丝光工艺
碳酸钠浓度为190g/L-200g/L;
d.染色工序
分散染料染色步骤:按照以下参数室温配好染液:分散染料为聚乳酸纤维/棉混纺梭织布重量的1%~2%,浴比1∶20,助剂1g/L~2g/L;以2℃/min升温至42℃,保持5min,加入梭织布开始染色;以1℃/min-2℃/min升温至72℃,保持10min;以0.5℃/min升温至100-108℃,保温25min-30min后冷却降温至40℃;
活性染料染色步骤:从40℃,以1℃/min升温到60℃~70℃,保温10min,加入活性染料,浴比1∶30,20min时加入亚硫酸氢钠2g/L、硫酸钠2g/L~4g/L,30min时加碳酸氢钠2g/L~3g/L;
降温至40℃,水洗15min,再升温至60℃,然后再降温至40℃,水洗,然后在40℃固色20min。
活性染料为氟氯嘧啶活性基染料,具体为活性蓝F-R、瑞安染料(realan染料)和瑞安WN染料(realanWN染料)中的一种。
染色工序助剂由下列重量比的原料组成:非离子型JFC∶聚乙二醇6000或者聚醚6400为1~1.5∶1;或者非离子型JFC∶聚乙二醇400为1.5~2∶1。
聚乳酸纤维/棉混纺梭织布的聚乳酸纤维含量≥35%。
聚乳酸纤维熔点低,烧毛工序必须谨慎进行,控制不良会造成手感发硬;同时聚乳酸纤维的毛羽在高温下会产生融化,残留在织物表面,染色后造成不干净。最好前道纺纱生产选用低毛羽的集聚纺纱,以省去烧毛工序。
稀的NaHCO3在室温时,对纤维的损伤是微不足道的。虽然浓的碱液和高温稀碱均对纤维有一定的侵蚀性,但试验证明,即使较高浓度的NaHCO3溶液在室温较长时间的处理造成的纤维损伤比低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短时间的高温处理少,由此可见,碱处理时,温度的影响很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127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对含溶剂物料进行酯类与甘油分离的方法
- 下一篇:自动控制全身亚低温治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