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字化地层每厘米软硬变化检测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13744.2 | 申请日: | 2006-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4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袁光义;扬殿歧;盧卓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光义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74天津市河西***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字化 地层 厘米 软硬 变化 检测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岩土工程勘察及地层每厘米软硬变化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现行的勘察设计规范中,一种采用钻探为主的勘探方法,以目估野外描述为主要手段划分土层,绘制钻孔地层剖面图,以少量土样为代表的岩土参数确定方法,无法给出精确计算数据,这样,会造成对地层情况了解不充分,在土层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很易漏掉进行“土力学”分析计算起十分重要作用的“薄夹层”,给工程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岩土工程勘察的首要任务是探查清楚地层剖面分布,提供地层柱状图,然后才是探清各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对地层分布的任何疏忽都会造成工程失败,或施工中产生稳定破坏或使用期间产生不能容许的大变形沉降。特别是“薄夹层”的存在,无论是在硬土层内存在的软夹层或软土层的硬夹层,其危害性都是非常大的。但在现有实际勘察手段方法中,往往会产生疏漏,事后原因分析才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在国内外工程界多有发生。这就要求数据采集深度间隔提高到0.01米。
所以,要满足高层建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地下工程对地层“土力学”计算的高精度要求,就必须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地层每厘米软硬变化检测”方法,才能取代现行的勘察设计规范中,采用钻探为主的勘探方法。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实现对地层每厘米软硬变化数据的检测和记录,才能满足基础工程设计计算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通用地质勘探钻机上使用,可检测和记录地层每厘米软硬变化数据的设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把通用地质勘探钻机的原有钻头,换装成由带传感器的钻头和数据信号处理器组成的钻头,是本专利的关键技术,是创新点之一。带传感器钻头的数据信号,经过数据信号处理器转换后,通过钻杆传送到地面上接收,是本专利的关键技术,这是创新点之二。数据收发器通过电缆,供数据接收处理器进行检测数据的记录。其中,数据收发器是本专利的关键技术,是创新点之三。
本发明的优点是:
1.不用取地层“土样”到实验室进行各项试验检测。。
2.可连续检测记录地层每厘米软硬变化的定量数据。
3.地层检测平均速度是:每分钟1米左右。与常规钻探取“土样”后再进行各项“土工试验”相较可提高工作效率10倍以上。
4.检测完成后,在现场就可把检测数据和曲线经网络发送给项目设计工程师使用。
5.本发明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地层参数,这样,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科学、合理、安全的降低工程造价。这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采用地质钻机,驱动机构带动钻杆旋转,钻杆在旋转的同时,在驱动机构所产生的一定额压力作用下,向地下钻贯入。钻头每旋转一周,地层“土体”被钻头旋转剪切,所产生的剪切力,被带传感器钻头转换成电信号数据,然后传送给数据信号处理器,通过钻杆传送给数据收发器,再通过电缆传送给数据处理器进行数据记录存储和曲线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光义,未经袁光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137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低展开危险的乘客气囊系统
- 下一篇:医用贴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