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回流工艺生产ε-聚-L-赖氨酸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13800.2 | 申请日: | 2006-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8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贾士儒;曹伟峰;张恺瑞;谭之磊;孙艳芳;李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3/08 | 分类号: | C12P13/08;C12N1/20;C12R1/47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0222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流 工艺 生产 赖氨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回流工艺生产ε-聚-L-赖氨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ε-聚-L-赖氨酸是由白色链霉菌分泌的含有25~30个赖氨酸残基的多肽,它水溶性好,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但不溶于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抑菌谱广,在酸性和微酸性环境中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低于100μg/mL,但对于霉菌和酵母菌的抑制浓度要高一些,最低抑菌浓度低于250μg/mL,且对耐热性芽孢杆菌和一些病菌也有抑制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使某些噬菌体明显失活;热稳定性高,ε-聚-L-赖氨酸在100℃煮沸30min或120℃灭菌20min情况下也不会降解;ε-聚-L-赖氨酸能在人体内分解为赖氨酸,而赖氨酸是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允许在食品中强化的一种氨基酸,因此其安全性高。2004年1月FDA批准ε-聚-L-赖氨酸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并主要用于肉制品、高盐食品、快餐、色拉、蛋糕和面点类食品等。因此ε-聚-L-赖氨酸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生物防腐剂。
已知有一种发酵生产ε-聚-L-赖氨酸的方法(岩田敏治等人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专利名称为大量生产ε-聚-L-赖氨酸的菌株和生产方法,专利号为97182253.0)是在培养基中培养菌株B21021(FERM BP-5926),然后从培养基中分离和纯化ε-聚-L-赖氨酸。该菌株是通过对小白链霉菌lysinopolymerus亚种11011A-1菌株(FERM BP-1109)进行诱变处理而获得的,其对浓度为10mg/mL或更高的S-(2-氨基乙基)-L-半胱氨酸具有抗性。
在现有的ε-聚-L-赖氨酸提取工艺中,后期的穿透液和后期的洗脱液是直接排放出去的,没有任何措施进行处理或者再利用,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回流工艺生产ε-聚-L-赖氨酸的方法,该方法可将提取过程的后期穿透液循环使用,流加发酵生产ε-聚-L-赖氨酸,后期的洗脱液用于下一批洗脱。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回流工艺生产ε-聚-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是:
步骤1:采用从土壤中筛选所获得的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在培养基进行ε-聚-L-赖氨酸发酵生产,培养条件为pH 6.8左右、温度25~35℃、好气条件下振荡培养或搅拌培养,培养15~30h,80~100h结束发酵;
步骤2:将结束发酵后的发酵液离心、过滤除去菌体及部分固形物,上清液经脱色及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游离强酸根后,经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吸附后,用盐酸洗脱,收集前期洗脱液脱色后,再经过滤、真空浓缩、干燥,得到ε-聚-L-赖氨酸;后期洗脱液留存待用。
步骤3:在发酵罐内采用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进行ε-聚-L-赖氨酸发酵生产,培养条件为pH 6.8左右、温度25~35℃、转速220r/min左右,好气条件下振荡培养或搅拌培养15~30h,流加提取过程的后期穿透液,继续培养40~60h,结束发酵后离心除去菌体及部分固形物,上清液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后进行吸附并洗脱,收集前期洗脱液经脱色后,再经过滤、真空浓缩、干燥,得到ε-聚-L-赖氨酸;后期洗脱液留存待用。
步骤4:循环步骤3。
而且,所述的实验室保藏菌种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是对S-(2-氨基乙基)-L-半胱氨酸、甘氨酸和磺胺胍都具有抗性。
而且,所述的阳离子交换树脂为D152型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所述的阴离子交换树脂为已处理为氯型或氢氧根的D392型弱碱性的阴离子交换树脂。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改变了现有生产工艺步骤,将提取的后期洗脱液液流加发酵生产ε-聚-L-赖氨酸,不仅提高了ε-聚-L-赖氨酸的产率,节约了成本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由于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发酵液进行脱色,脱色效果明显,损失减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但不局限于本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
实施例1及实施例2基本上叙述的是现有的生产工艺;
实施例3及实施例5基本上叙述的是现有的循环生产工艺;
实施例4及实施例6为分别与实施例3与实施例5相对比的创新工艺。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138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