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衣物烘干机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15000.4 | 申请日: | 2006-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35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岱来;柳廷玩;金英洙;金良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F58/10 | 分类号: | D06F58/1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永铨 |
地址: | 210007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衣物 烘干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衣物烘干机。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衣物烘干机是通过去除完成洗涤的洗涤物中剩余的水分,对洗涤物进行干燥的装置。
如图1所示,现有的衣物烘干机的结构如下:衣物烘干机的壳体1形成为六面体形状,并且,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空间,其内部底面安装有驱动电机2。上述驱动电机2的上侧可旋转的设置有圆筒形状的旋转滚筒3。
上述驱动电机2和旋转滚筒3通过动力传递装置连接。上述动力传递装置包含以下几个部件:结合于驱动电机2的电机轴的皮带轮4;连接皮带轮4和旋转滚筒3的皮带5。
上述壳体1的后面侧设置有覆盖旋转滚筒3的一侧的后面圆板6。上述后面圆板6的中心部分形成有由多个贯通孔构成的吸入部7。位于上述后面圆板6的相反侧的壳体1内面设置有前面圆板8,上述前面圆板8用于覆盖旋转滚筒3的另一侧。上述前面圆板8具备有入口9,通过上述入口9能够从旋转滚筒3内部取放衣物。上述入口9的下部侧具备有排气口12,上述排气口12的一定区域内形成有多个贯通孔。
上述旋转滚筒3的两端支撑结合有多个滚轮R,上述多个滚轮用于旋转上述旋转滚筒。壳体1的前面安装有用于开闭入口9的门D。
上述旋转滚筒3的底面侧部设置有具有一定形状的风扇外壳13,并使驱动电机2位于其侧部。上述风扇外壳13中可旋转的安装有吸入风扇15,并连接于驱动电机2,接受驱动电机的驱动力。
另外,还结合有前方排气风道17,上述前方排气风道用于连通形成于上述前面圆板8的排气部12和风扇外壳的流入口16。并且,还具备有连通上述风扇外壳的排出口18和壳体1的外部的后方排气风道22。上述前方排气风道17是由具有一定形状的平板24结合具有曲面的曲面板23构成。并且,由平板24和曲面板23在内部形成使空气流动的流路。并且,上述前方排气风道17的一侧开口后,与前面圆板8的排气部12连接,平板24的一侧形成有与风扇外壳13的流入口16连接的连接孔。上述连接孔与风扇外壳的流入口16连接。
并且,后面圆板6的后面及旋转滚筒3的底部结合有吸入风道25,以及与上述吸入风道25连接的加热器H。在这里,上述吸入风道25与后面圆板6的吸入部7连通。图中标号F是棉绒过滤器,26是外部空气流入的吸入孔。
下面,将对如上所述构成的现有衣物烘干机的驱动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在将衣物,即被烘干物投入到上述旋转滚筒内部的状态下,驱动电机2驱动,驱动电机2的驱动力将通过动力传递装置传递到旋转滚筒3。这样一来,在旋转滚筒3旋转的同时,与驱动电机2连接的吸入风扇15也将旋转。
随着上述旋转滚筒3的旋转,投入到旋转滚筒3的衣物将随着旋转滚筒3内周壁的挡板27一同旋转。与此同时,衣物也将垂直落下。并且由于吸入风扇15旋转时的吸入力作用,外部的空气将流入,并在加热器H和吸入风道25流动时被加热,然后通过后面圆板6的吸入部7流入到旋转滚筒3内部。
通过上述后面圆板6的吸入口7流入到旋转滚筒3内部的加热空气,在对旋转滚筒3内部旋转的被烘干物,即衣物进行烘干后,从前面圆板8的排气部12排出。从上述排气部12排出的含有水分的排气气体,将通过前方排气风道17及后方排气风道22排出到壳体1的外部,从而完成旋转滚筒3内部的衣物烘干。
但是,在如上所述的现有衣物烘干机驱动过程中排出的排气气体中,除了许多由于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以外,还含有很多的水分以及棉绒过滤器没有能够完全去除的异物。因此,在安装衣物烘干机时,需要对壁面进行穿孔,然后连接排气管,将排气气体排出到外部。所以在安装衣物烘干机时将受到一定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衣物烘机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衣物烘干机,以使在安装衣物烘干机时,不需要为了设置排气管而对壁面进行穿孔,即可简单的安装于室内,从而提高安装自由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150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