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刷控制器功率管的驱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15117.2 | 申请日: | 2006-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9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杨思平;赵建虎;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松正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F3/20 | 分类号: | H03F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08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器 功率管 驱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车控制器领域,尤其适用于无刷控制器功率管的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主流电动车逐步向大功率方向发展,常用的小功率控制器上使用的功率管驱动电路已经不能满足大功率产品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电动车控制器的功率增加了,功率管的数量就增加了,原有的驱动电路就不能满足大功率产品的需求了。
2.原有的驱动电路不能很好的满足大功率产品的需求,就出现了大功率产品功率管驱动不足的问题,导致产品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的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了现有技术不能很好的为大功率控制器上的功率管提供驱动的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换相续流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以其中A相的驱动电路为例,参见图1),其具体特征在于:
U1A的1脚分别连接C7一端、R1一端,2脚连接R2的一端,R2与R3之间的节点连接C1的一端,3脚连接的是C1的另一端和R12及C6的一端。在14脚和7脚之间接了一个C3。U2A的1脚所连接的是C7的一端及R3的一端和A相信号的输入端想连接,2脚连接的是R4的一端,在R3与R4相连接的节点处连的是C2的一端。3脚输出端连接的是C3的另一端及下管的驱动部分,在U2A的14脚和7脚之间接的是C4。Q1晶体管的基极连接R5、发射极连接的是R6,与之相连的是A相上路信号输入端,与集电极相连接的是R9的一端。Q2的基极所连接的是R10、R7的一端,发射极所连接的是R5、R7及C5,在与集电极相连的是Q3的基极和R11。Q3管的基极与Q2的集电极相连,集电极与R13相连接,发射极相连接的是R12与R6。R8的一端是高压HV。与R8、R9及R13相连接的节点处是上管驱动的驱动部分。
工作原理
利用两个互相有延时的波形来保证上下路管子不同时导通,即在一个脉冲(AB)到来时,假如是让下路的管子导通,在下路管子未导通之前,必须先将它所对应的上路关闭,这时这套电路将产生一个脉冲信号(AT)使上路管子关闭,这样如此的循环就避免了上下路管子同时导通的情况发生,就不会有电源出现短路的情况。
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利用两个互相有延时的脉冲信号来保证上下路管子不同时导通,很好的避免了电源发生短路的情况。
2.满足了大功率产品的功率要求,很好的解决了换相续流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A相驱动的电路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中所给出的具体电路图来叙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参见图1。
U1A的1脚分别连接C7一端、R1一端,2脚连接R2的一端,R2与R3之间的节点连接C1的一端,3脚连接的是C1的另一端和R12及C6的一端。在14脚和7脚之间接了一个C3。U2A的1脚所连接的是C7的一端及R3的一端和A相信号的输入端想连接,2脚连接的是R4的一端,在R3与R4相连接的节点处连的是C2的一端。3脚输出端连接的是C3的另一端及下管的驱动部分,在U2A的14脚和7脚之间接的是C4。Q1晶体管的基极连接R5、发射极连接的是R6,与之相连的是A相上路信号输入端,与集电极相连接的是R9的一端。Q2的基极所连接的是R10、R7的一端,发射极所连接的是R5、R7及C5,在与集电极相连的是Q3的基极和R11。Q3管的基极与Q2的集电极相连,集电极与R13相连接,发射极相连接的是R12与R6。R8的一端是高压HV。与R8、R9及R13相连接的节点处是上管驱动的驱动部分。
整个驱动电路成本适中,性能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松正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松正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151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