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站系统在链型拓扑结构中带宽共享方法和基站收发信台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27216.2 | 申请日: | 2006-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3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松海;林凌峰;钱恩渊;魏荣;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6 | 分类号: | H04L12/46;H04Q7/30;H04L12/56;H04L2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协和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恒康 |
地址: | 201206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站 系统 拓扑 结构 带宽 共享 方法 收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第二代(2G)/第三代(3G)基站系统(BSS),尤其是指接入网中最后一公里的传输技术(Last mile transmissiontechnology),也即实现基站系统在链型拓扑结构中带宽共享方法及其基站收发信台(BTS)。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相比较传统的TDM(时分复用)网络而言,目前IP网已经非常成熟,并且运行维护成本低。因此各种传输网络向IP网融合是电信通讯业的一个必然趋势。
将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网络移植到IP传输网络,从无线接入到核心网接入,所有的网络设备都将全部通过IP技术实现网元间的互联。
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GSM网络中,包括接入网、骨干网,其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无线接入的BTS(基站收发信台)、用于对BTS进行控制和管理的BSC(基站控制器)、SGSN(用于支持无线数据业务的核心网端的接入设备)、GGSN(用于支持无线数据业务的核心网端的网关设备)、TC/MSC(语音编解码设备/移动交换机)、GMSC(移动交换机间的网关设备)。
目前的基站收发信台都是通过TDMoE1(基于E1的时分复用)实现与网络间的互联,并由于考虑传输的成本,基站收发信台一般都是通过链型拓扑结构连接到网络中。
而在目前的接入网的最后一公里中,一般解决方案都是通过PPP(点对点协议)方式实现两个网元间的连接。然后采用基于PPP的IP(IPoPPP)的方式实现IP的连接。
如图2所示,位于链型拓扑结构中的基站系统的硬件结构,在通常情况下,链型的拓扑结构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连接方式:
端口1是基站系统用于与上游的网元BTS进行连接的端口;
端口2是基站系统用于与下游的网元BTS进行连接的端口。
在传统的链型结构中都是基于TDM方式传输,基站系统内部通过实现交叉连接(cross connection)将分配给不同基站的时隙从端口1交换到端口2上。
目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该传统网络移植到IP网络,实现在现有的物理传输网络中实现IP的传输技术,这成为了问题的关键。目前比较通用的方式是再两个物理节点之间建立PPP连接,而后在PPP连接的基础上建立IP连接方式。
但是,传统的PPP技术对于链型结构的基站系统存在着传输延迟高,技术复杂,带宽利用效率低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实现基站系统在链型拓扑结构中带宽共享方法和基站收发信台,改善接入网最后一公里的传输时延、效率和实现的复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基站系统在链型拓扑结构中带宽共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下行的数据传输上,基站控制器在链型拓扑结构E1传输线上通过一个PPP对若干个BTS进行连接。
在上述的实现基站系统在链型拓扑结构中带宽共享的方法中,通过一个PPP对若干个BTS进行连接的方法包括:发起连接步骤:由基站控制器或位于链型拓扑结构上的任一BTS发起的第一条基站控制器与该BTS的PPP的连接;侦听步骤:任一BTS在上电之后且与基站控制器建立连接之前,都将首先侦听E1线上的下行数据;检测步骤:若某一BTS检测到PPP连接信号存在后,直接利用已经建立的PPP连接,将数据直接复用在PPP的连接上;若该BTS未被检测到有PPP连接信号,则将发起与基站控制器的PPP连接,同样该PPP连接将被其它BTS所共享。
在上述方法的侦听步骤中,在所述BTS侦听到来自于基站控制器的E1线上的下行数据后,当接受到的数据被判断为PPP连接的数据信号,则这一BTS将认为与基站控制器的PPP连接已经建立,并在PPP连接上建立IP连接,并采用UDP的方式进行该下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进一步地,包括UDP报文的IP头检测步骤,即:对每一个BTS收到的下行UDP报文进行IP头检测,当接收到的报文IP头属于本BTS时,报文即被保存并进行下一步处理;当接收到的报文IP头不属于本BTS时,报文即被丢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272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