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碳烯烃催化裂解制轻质烯烃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27908.7 | 申请日: | 2006-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2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谢在库;杨为民;宗弘元;甘永胜;钱宏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11/04 | 分类号: | C07C11/04;C07C11/06;C07C4/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烯烃 催化 裂解 制轻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碳烯烃催化裂解制轻质烯烃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丙烯、乙烯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之一。丙烯主要用于生产PP、异丙苯、丙烯腈、丙烯酸等诸多产品;乙烯是生产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和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等重要有机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作为重要的轻烯烃,丙烯、乙烯的年需求在不断增长。烃类热裂解仍是生产乙烯的主要方法之一,而生产丙烯的工艺一般可概况为副产品工艺和专有工艺。副产品工艺主要是指通过蒸汽裂解和催化裂化制乙烯装置得到的丙烯。专有工艺指专门开发生产丙烯的工艺,目前主要有丙烷脱氢、低碳烯烃歧化、低碳烯烃裂解、甲醇制丙烯等工艺技术。低碳烯烃裂解制丙烯技术,不仅可用于生产丙烯、乙烯,并且可以提高低碳烯烃的附加值,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低碳烯烃催化裂解制丙烯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具有独特择型性和酸性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有选择地把低碳烯烃裂解为丙烯和乙烯。
文献WO2004096439介绍了一种混合烯烃裂解制轻烯烃的工艺。此工艺没有采用共用物料,原料混合烯烃在高空速条件下进行裂解反应。此工艺可获得多种轻烯烃,但对丙烯、乙烯的选择性并不太高。
文献EP109059介绍了一种C4~C12混合烯烃制丙烯、乙烯的工艺,此工艺同样没有共用物料,原料混合烯烃直接在大于50小时-1的重量空速下进行裂解反应。此生产工艺对丙烯的选择性不是很高,而且对C5以上馏分的选择性反而大于33%。
上述文献所述工艺都是在不需要共用物料的条件下对混合烯烃进行裂解,生产丙烯乙烯。除了裂解反应对丙烯的选择性不高这一缺点外,两者都没有涉及裂解产物的分离,对其它装置的依赖程度很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往技术中含碳烯烃混合物附加值不高、烯烃催化裂解转化率不高以及烯烃催化裂解工艺可结合性不强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含碳烯烃催化裂解制轻质烯烃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对含碳烯烃混合物进行催化裂解反应时,能获得高选择性轻质烯烃丙烯、乙烯的优点;同时,该方法通过对裂解产物进行冷凝、压缩,增加脱丙烷、脱丁烷分离步骤,减少了依赖乙烯装置分离的负荷,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本工艺与其它装置相结合能力的优点;另外,该方法还具有采用C4馏分循环,提高了烯烃转化率的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含碳烯烃催化裂解制轻质烯烃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液相原料含碳烯烃与裂解产物热交换后气化并预热,然后再被加热至400~600℃,进入反应器进行催化裂解反应;
(2)与原料含碳烯烃换热后的裂解产物,再部分冷凝,然后进入气液分离罐;气液分离罐底部分离出部分液相C5以上馏分,在气液分离罐顶部分离得到的气相裂解产物被压缩至0.3~1.1MPa后,进入脱丙烷塔;
(3)在脱丙烷塔塔顶得到的C3及其以下馏分,送入乙烯蒸汽裂解装置分离得到丙烯、乙烯;
(4)在脱丙烷塔塔底得到C4及以上馏分。
上述技术方案中,含碳烯烃催化裂解优选催化剂为择形ZSM-5分子筛催化剂;反应所用液相原料优选方案为C4~C8的含碳烯烃混合物;反应进料优选方案加热至450~550℃,进入反应器进行催化裂解反应;反应器中裂解反应的反应重量空速优选范围为5~100小时-1,更优选范围为5~50小时-1;反应器中反应压力优选范围为0.02~0.3MPa,更优选范围为0.05~0.15MPa。反应裂解产物优选方案为被压缩至0.4~0.9MPa,进入脱丙烷塔中段;脱丙烷塔塔底得到的C4及以上馏分优选方案为进入脱丁烷塔中段。脱丁烷塔塔顶得到的C4馏分优选方案为30~90重量%循环进入反应器再次裂解,更优选方案为45~85重量%循环进入反应器;脱丁烷塔塔底优选方案为得到C5及以上馏分。脱丙烷塔、脱丁烷塔优选方案为填料塔、板式塔或浮阀塔。裂解产物部分冷凝,冷凝后温度优选范围为10~80℃,更优选范围为20~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279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加工手机印有镜面油墨塑料薄膜的高压成型机模具
- 下一篇:电磁式摇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