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气味尼龙6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28822.6 | 申请日: | 2006-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4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正军;张祥福;周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2 | 分类号: | C08L77/02;C08K7/14;B29C47/40;B29B9/12;C08L23/12;C08L23/04;C08L33/02;C08L3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泽群 |
地址: | 200081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味 尼龙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涉及到一种低气味尼龙6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尼龙6树脂是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通用型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与耐磨、耐溶剂、耐油等优点,广泛运用于各行业,在机械制造业、电子电器和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受到广大使用者的极大关注。自50多年前实现工业化以来,其运用领域不断扩大,成为汽车产业及电子电器的主要材料,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工程塑料。虽然尼龙材料具有很多的优点,但由于聚合过程中残留的单体在成型过程中挥发,散发出的气味比较大,所以过去主要用在一些外饰结构件上,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来临,产品的成本成为竞争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产品在设计中需要低气味的尼龙来完成。
为了克服尼龙6树脂气味较大的缺点,有些人进行了研究。
Enlish等在USP.5855623提出用水溶性酰胺单体接枝在聚酯上,然后添加到尼龙树脂中,得到低气味的尼龙合金。
Borgner等在USP.6794032中往长纤维增强尼龙6中添加了硫化锌,酰胺类相容剂,改性聚丙烯,得到低气味的尼龙产品。
由此可见,以上专利虽然与尼龙6组合物的气味有关,但其主要目标不在于降低尼龙6组合物的气味,而且由于这些方法是通过添加吸附性物质或反应性物质来改善尼龙6组合物气味高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尼龙6组合物的性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和制作成本的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出一种降低尼龙6组合物气味方法的问题,要求不仅操作简单、通过成本低的改性技术来降低尼龙6组合物气味,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尼龙6组合物的性能。
上述发明目的有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这种低气味尼龙6组合物,它包括尼龙6树脂、相容剂、填料、润滑剂聚硅氧烷及助剂,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中的相容剂是聚烯烃与不饱和酸、酸酐的接枝物,润滑剂是超高分子量聚硅氧烷;各组成物的掺入量(以重量份数计)分别是:
尼龙6树脂 40~97,
相容剂 1~20,
填料 1~40,
润滑剂 0.5~5,
其它助剂 0.3~2。
所述的聚烯烃是聚丙烯,聚乙烯或乙烯-辛烯共聚物;不饱和酸是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酸酐是马来酸酐。
所述的尼龙6树脂特征粘数为2.4~5。
所述的填料是玻璃纤维,滑石粉,云母,重质碳酸钙,晶须,高岭土中的一种或几种,其直径为3~50微米。
所述超高分子量聚硅氧烷,其分子量为400~800万;在组合物中优选用量为0.5~3。
所用的其它助剂是抗氧剂、颜色助剂和阻燃剂。
该组合物通过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挤出过程中从喂料口至挤出模头处的温度分别是160~180℃,180~210℃,190~200℃,200~215℃,205~220℃;主机转速是20~50赫兹。
根据以上技术方提出的这种降低尼龙6组合物气味方法,不仅操作简单、通过成本低的改性技术来降低尼龙6组合物气味,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尼龙6组合物的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气味的尼龙6组合物,以及制备上述尼龙6组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的尼龙6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重量份数):
尼龙6树脂 40~97
相容剂 1~20
填料 1~40
润滑剂 0.5~5
其他助剂 0.3~2
本发明所述的尼龙6组合物中尼龙6树脂的相对粘度为2.4~5,优选相对粘度2.5~3的尼龙6树脂。
本发明所述的尼龙6组合物中相容剂为聚烯烃与不饱和酸、酸酐的接枝物,聚烯烃可以是聚丙烯,聚乙烯或乙烯-辛烯共聚物,不饱和酸是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酸酐是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聚乙烯或乙烯-辛烯共聚物的接枝率,一般在0.5~3%(重量比),优选在0.8~1.5%(重量比)。所述的相容剂的重量份数为1~20,优选在3-10。
本发明所述的尼龙6组合物中填料可以是玻璃纤维,滑石粉,云母,重质碳酸钙,晶须,高岭土中的一种或几种。填料的直径为3~50μm,优选为10~30μm。所述的填料在尼龙6组合物中的重量份数是1~40,优选在2~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288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细纤维吸附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带安全发光警示装置的摩托车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