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特异识别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重组免疫球蛋白的表达生产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30168.2 | 申请日: | 2006-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5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周群敏;陶飞龙;胡红群;马玲莎;徐一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思坦维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6/18 | 分类号: | C07K16/18;C12N15/09;C12N15/85;G01N33/53;G01N33/68;A61K39/39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21江苏省苏州工业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特异 识别 血管 内皮 细胞 生长因子 重组 免疫球蛋白 表达 生产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重组基因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用重组基因工程与细胞培养的方法生产出一种可特异识别与结合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人源化的重组免疫球蛋白。本发明的重组免疫球蛋白保持有与VEGF高度特异结合的活性。该重组蛋白在血管增生的研究及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背景技术
血管增生或新生(angiogenesis)在生物学上,是指体内的已存在的血管(如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通过出芽或分裂的方式而产生新的血管的过程。血管增生在维持机体的许多正常的生理过程如妊与胚胎组织发育,外伤伤口的瘉合与修复是有益的和必需的。但近来的研究发现血管的新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在早期的微小实体瘤及其在2mm以下的转移病灶中,肿瘤可仅依赖于周围组织的弥散作用提供的营养与氧气而生长,此期一般无需血管新生。但当肿瘤进一步增长扩大时,肿瘤则需要靠通过新生的血管来建立其自身的血液循环系统,以获取其生长必需的营养;此期的肿瘤增长快速并具浸润与转移能力,且往往造成肿瘤患者死亡(综述详见Folkman J.Nat Med,1995,1:27;Carmeliet P.Nat Med,2003,9:653;Ferrara N.Endocrine Reviews,2004,25:581;翟鑫,王玉亚,宫平: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6,16:60)。由于血管新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过程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故目前以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为目的的“抗血管增生疗法”已发成为继传统的手术,放疗及化疗之后的最前沿的抗肿瘤治疗手段之一。抗肿瘤血管增生疗法得以实现的关键则是需研制出可特异地抑制肿瘤血管增生的高效、低毒的新型药物制剂。而要成功开发研制出该类抗肿瘤药物,则需对血管新生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基础与原理有一深刻的理解。
在生物学上,体内的血管能够不断地新生与增长的关键是其内衬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不断分裂增生及定向迁移置入已有的血管管壁的能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受体内正(即刺激血管增生)、负(即抑制血管增生)两大方面因子的调控(Liotta LA.等Cell,1989,64:327;Nyberg P,Xie L and Kalluri R.Endogenous Inhibitors of Angiogenesis,Cancer Research,2005,65:3967)。正面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因子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及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 Ang1,2)等。而负面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因子有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内抑素(endostatin)及血小板因子-4等。而在这些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因子中,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即VEGF)的作用最为重要(FerraraN.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Basic Science and Clinical Progress.Endocrine Reviews,2004,25:581)。事实上,VEGF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烈的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生的因子。VEGF在血管增生中的重要性也已在VEGF基因剔除小鼠的研究中被证实:如只要当VEGF基因中的一份被敲除后,胚胎中的血管即无法正常形成进而导致胚胎在11至12天时死亡(Carmeliet P等Nature 1996,380:435;Ferrara N等Nature 1996,380:43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思坦维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苏州思坦维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301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压卸荷贴塑导轨
- 下一篇:一种组呼信道分配方法、系统及移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