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采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30438.X | 申请日: | 2006-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1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翁天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0235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采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采油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微生物采油是利用微生物自身的有益活动如降解原油和/或代谢产物如生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醇等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采油技术。
现有微生物采油法中只注意到注入油藏的微生物和其营养物的合理配置,未充分注意到在油藏注入微生物以后,由于同时注入的营养物质不断被微生物消耗及被注入水稀释,营养物浓度降低:各种营养物质在地层中吸附量不同造成营养成分比例失衡,这些变化均可能导致微生物活性的降低。严重影响了微生物的作用能力和作用效果,最终造成注入微生物资源的浪费。
根据微生物采油作用机理不同,可以对微生物采油的矿场应用类型分为:微生物强化水驱,周期注微生物采油,微生物选择性封堵地层,微生物清蜡和降低重油黏度等。从已知的采油机理可知微生物提高采油率是一种多用途的技术,应用该技术可以解决原油渗透率低、扫油效率低、流度比不利、气锥进、水锥进、圈闭渍及结蜡结垢等问题,具体到各种工艺,微生物采油的机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工艺设计可以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这给油田操作者提供了广泛而多样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不同菌种的代谢产物不尽相同,同一菌种代谢不同营养物的产物也不尽相同,故不同菌种的作用机理有所不同。同一菌种的作用机理往往不止一种。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如何延长注入到油藏中的微生物驱油的有效期的方法,即一种新的采油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生物采油方法,该方法是对受益采油井产出液中微生物浓度、生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成分和总量及产出液伴生气进行实时检测,当检测结果出现下列情况两项以上且连续监测三次均表现该特征时,由微生物注入井补加营养液,其用量为初始用量的70%~100%;(1)受益采油井产出液中微生物浓度低于峰值浓度的10%;(2)受益采油井产出液中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峰值浓度的60%;(3)受益采油井产出液中有机酸浓度低于峰值浓度的60%;(4)受益采油井产出液伴生气中甲烷浓度为注入微生物前浓度;其中对受益采油井产出液检测的取样周期为7-15天。
所用检测方法均为现有技术,例如采用平板活菌培养计数法检测微生物浓度、采用“硫酸.酚”法检测糖脂类表面活性剂、采用“酸化沉淀法”检测脂肽类表面活性剂、采用酸碱滴定法检测有机酸总量及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有机酸的成分和受益采油井伴生气。
本发明采用的微生物为好氧微生物和/或兼性厌氧微生物,采用的营养液含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酵母抽提物、蛋白胨、氮、磷、钾等营养成分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提出的对受益采油井产出液进行实时检测,能及时和客观了解油藏中微生物活性状况,根据检测结果向油藏中实时注入营养液来维持微生物的活性,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油藏中微生物资源的目的。因此,本发明是一种既科学又经济的微生物采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由微生物注入井注入微生物和营养液,然后再注入水;对受益采油井产出液进行周期性检测,产出液取样周期为7-15天。所取样品置于干净的玻璃器皿内,在24小时内分析检测。采用平板活菌培养计数法对受益采油井产出液样品进行微生物浓度分析:采用“硫酸一酚”法对受益采油井产出液样品中糖脂类表面活性剂进行分析:采用“酸化沉淀”法对受益采油井产出液样品中脂肽类表面活性剂进行分析;采用酸碱滴定法对受益采油井产出液样品中有机酸总量进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有机酸的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受益采油井产出液伴生气进行分析。当监测结果出现下列情况两项以上且连续监测三次均表现该特征时,由微生物注入井补加营养液,其用量为初始用量的50%-100%。
(1)样品中微生物浓度低于高峰浓度的10%;
(2)样品中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高峰浓度的60%;
(3)样品中有机酸浓度低于高峰浓度的60%:
(4)受益采油井产出液样品伴生气中甲烷含量由高峰浓度降低至注入微生物以前平均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中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304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引流管固定器
- 下一篇:金属屈服与摩擦阻尼器联合减震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