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渤克林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30453.4 | 申请日: | 2006-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10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翁天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0235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渤克林 复合 微生物 制剂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生物采油的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进一步提高石油开采的采收率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微生物采油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反展迅速的新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领域的开拓性应用,对于高产水和近枯竭的老油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生物技术被认为是石油工业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它能够通过提高从上游经营、中间运输部门到下游部门整个链条的附加值,最终带来有形的利益。新颖的生物技术设计、流线型的模拟以及油田的实际监测使得其在阿根廷Vizcacheras油田的强水驱油藏中获得成功。
1.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
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就是将特殊的微生物体系、生物催化剂与营养物系统接种到生产井或注水井中,从而将其大量的植入含油区的孔隙介质中,并通过控制酶在含油层油水界面上的反应,改变原油的流动性,产生短链的分子与生物表面活性剂。
它利用复杂的生物化学酶来加速普遍存在于原油中的直链烃的氧化还原反应,借助于共生微生物以及特殊的营养物,使兼性喜氧的微生物与严格厌氧的微生物交替作用,最终通过酶的反复氧化还原最终将石蜡等重油组分转化为短链分子,从而使原油的性质,如低的原油体积系数、高的API等级、油水界面张力,岩石与原油的相互影响(润湿性)等得到了改善。
2.微生物强化采油机理
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使得原油的产量增加,含水降低。其三个主要作用机理为:
(1)通过低界面张力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进一步降低了地层的剩余油饱和度;
(2)将石蜡等重油组分转化为短链分子,从而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
(3)微生物的大量植入,使流体转向未波及区域,从而提高了波及系数。
“渤克林”复合微生物制剂是美国开发的并经过长期试验研究的,在国外已获得成功。该产品的微生物种群取自深海淤泥、温泉底泥及油井内的土壤等,经过长期的原油培养驯化,已获得并保存了50多株可用于微生物采油的高效菌种,通过吸附于硅藻土制成的干燥粉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上述生物制剂的应用技术,适合于老油田的运用,并且效果很好,采油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渤克林”复合微生物制剂在生物采油中的应用,其技术条件是:
a、油井施工前日产油量低于2.0吨;
b、渗透率在100以上,温度在75℃以下,套管内无封隔器;
c、生物制剂在注入油层前封隔住高渗透、高含水的层位;
d、不能在酸化井层施工;
e、施工井挤水压力不超过12MPa;
f、配制和推进用水均采用井场地下水。
在使用井场地下水时,水温最好不超过2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复杂的生物化学酶来加速普遍存在于原油中的直链烃的氧化还原反应,借助于共生微生物以及特殊的营养物,使兼性喜氧的微生物与严格厌氧的微生物交替作用,最终通过酶的反复氧化还原最终将石蜡等重油组分转化为短链分子,从而使原油的性质,如低的原油体积系数、高的API等级、油水界面张力,岩石与原油的相互影响(润湿性)等得到了改善。本发明对生物制剂的使用条件做了说明,使生物采油的工艺条件得到了优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中原油田为例进行说明。中原油田不断加大采油新技术研究开发力度,积极开展三次采油研究,微生物驱油成″利器″。采用常规的生物采油步骤,具体的技术条件是:
1、油井施工前日产油量低于2.0吨;
2、渗透率在100以上,温度在75℃以下,套管内无封隔器;
3、生物制剂在注入油层前封隔住高渗透、高含水的层位;
4、不能在酸化井层施工;
5、施工井挤水压力不超过12MPa;
6、配制和推进用水均采用井场地下水,水温不超过25℃。
在采油三厂文明寨油田12口井实施微生物调驱技术,效果显著,其中10口水井对应见效油井25口,日增油38.2t,已累计增油7000余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中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304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深色绒类织物的印花工艺
- 下一篇:采光可调节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