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水处理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39891.7 | 申请日: | 2006-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2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杨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生强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02;C02F3/10;C02F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海燕 |
地址: | 225800江苏省江都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 处理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由射流曝气、竹碳吸附和超滤抽滤出水组合工艺处理污水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人口众多,由此产了数量相当庞大的生活污水。目前生活污水的处理主要由城镇地下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采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集中处理。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存在以下缺陷:
(1)一、二级污水处理不能达到排放标准(GB18918——2002)。
(2)三级污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但工艺复杂,处理速度慢(活性污泥生化速率小),运行成本高,产生污泥量大(污泥膨胀),带来剩余污泥的处理问题。(3)占地面积大,设备投资,地下管网投资巨大。(4)分散的小城镇居民小区和农村聚居地无法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装置。从处理方式上分主要有以下两类;
1、利用固体介质(滤料或填料)截留、吸附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的生物膜法处理装置。这种装置的缺点是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去除率低,处理速率低,不能承受冲击载荷,出水水质差,需附设供氧设备、初沉池、二沉池等。常用的生物载体如聚苯乙烯、焦炭、石英砂等过滤、吸附效果差,新型纳米载体价格昂贵。
2、膜生物反应器(MBR)。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一体化装置。采用底部曝气的生物氧化工艺与膜过滤出水相结合,消除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污泥膨胀问题。处理速率、抗冲击载荷、出水水质较生物膜工艺有很大的提高,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存在的缺点是底部曝气,形成的上下水力循环较小,对滤膜的冲刷清洗作用有限。污水中大的悬浮物、胶体易吸附在滤膜的表面,堵塞膜上的微孔,降低滤膜的性能和寿命。当滤膜受污染性能下降时出水也极不稳定。这种情况在进水发生变化产生冲击载荷时更加严重,需要设置调节池、水解酸化池以减小冲击载荷的影响,还需要配置供氧设备提供曝气所需的氧。由于滤膜受污染导致膜的性能下降和使用寿命缩短,使得运行成本和维修(更换滤膜)频率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缺陷,提供了一种有机物分解快,分解过滤层使用寿命长,处理后的水较洁净的污水处理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出水管、清水池、超滤管路、处理室、射流曝气机、竹碳层、进水管、电源和控制器,进水管连通处理室,处理室内设置有竹碳层、射流曝气机、排泄管,竹碳层设在处理室中部,射流曝气机设在竹碳层的一侧,其进气管与室外连通,并连接电源和控制器,在竹碳层另一侧设置超滤管路,超滤管路连通清水池,超滤管路中设有泵,该泵连接电源和控制器。
在射流曝气机的另一侧还设置有另一竹碳层,该两竹碳层分别设置在射流曝气机的两侧,高度略低于处理室高度。
处理室内还设有若干竹碳层。
超滤管路还设有电磁阀,电磁阀连接电源和控制器。
清水池和处理室内分别设置有液位控制器,液位控制器连接电源和控制器。
本发明是将污水处理的活性污泥工艺、生物膜工艺和膜过滤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高效集成污水处理装置。三种工艺的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投资和占地面积大,剩余污泥量大,出水水质差的问题;又克服了生物膜工艺的处理速率低,污染物去除率小的缺点;较强的水力循环、高性能的生物膜载体对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的吸附与阻滞减少了滤膜的堵塞,有效地保持了过滤膜性能的稳定和使用寿命的延长,同时也使出水相对稳定,降低了运行和维护费用。处理工艺的组合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脱氮除磷作用,出水可直接回用或排放。本发明装置只有一个生化反应池,即处理室,不设初沉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二沉池和污泥回流设备,节省大量投资和土地。本装置全自动运行,可通过PLC远程控制,实现多点多机联动运行,有效地解决了小城镇居民小区和农村聚居地无法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进水管,2是竹碳层,3是射流曝气机,4是处理室,5是竹碳层,6是超滤管路,7是电源和控制器,8是清水池,9是出水管,10是超滤管路出水口,11是泵,12是电磁阀;
图2是图1中M-M视图
图中13是液位控制器,14是液位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进水管1连通处理室4,在处理室4内,分别设置有竹碳层2、竹碳层5,在竹碳层2和竹碳层5的高度略低于处理室4的高度,竹碳层2和竹碳层5之间设置有射流曝气机3;竹碳层5的宽度略小于处理室4的宽度,在处理室4内可设置多堵竹碳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生强,未经杨生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398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