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调式电极点火间隙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46443.X | 申请日: | 2006-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4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健斌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H05F3/04 |
代理公司: | 辽宁沈阳国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丛 |
地址: | 110179辽宁省沈阳市浑***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式 电极 点火 间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极点火间隙,特别是一种通过改变电极形状和电极间距离的方法使点火间隙放电的可调式电极点火间隙,属于高电压技术及其设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点火间隙是高压冲击试验中点火装置的核心,冲击电压发生器由充电状态变为放电状态是靠点火装置完成的。传统的点火间隙由两个球电极组成,其中一个球中有点火电极,称作点火球;点火球上有一孔,孔在两球的中轴线上靠近另一球的一侧,点火电极在孔的中间,与点火球壳体之间有一个小间隙,点火球壳体接地。充电前先把点火间隙调到稍大于充电电压U对应的放电距离,当充电到U电压时,用点火脉冲发生器向点火间隙的点火球中的点火电极送去一脉冲,使点火电极与点火球壳体之间产生火花放电,改变电场分布,激发点火间隙放电。其缺点是:
1、结构复杂,点火间隙必须附加一个有足够高的电压和能量输出的点火脉冲发生器和能够准确调节点火间隙细小距离的机械传动机构。
2、分散性大,调控困难,可靠性差。点火间隙一般都采用对称的球间隙,间隙距离不超过球径的一半,球面要光洁,球要布置在一条垂线上等,但球间隙放电有分散性,暴露的球间隙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大气条件、尘土、球面状态等,对户外的冲击电压发生器,这些影响更显著。冲击试验为求得一个数据,常常需要几十次调节电压,通过机械传动机构来准确调节细小距离,不仅麻烦而且困难。如果球隙调大了,则会出现点火脉冲发出后球间隙不放电的情况,如果球隙调小了,则会出现球间隙在没有点火脉冲的情况下意外自放电,造成危险,可靠性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调控方便准确、操作可靠、适于现场冲击试验的可调式电极点火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由两个球电极组成,其一个为空心球电极;另一个为球电极,该球电极内部设有将球电极变成针状电极的可调式电极装置,用以改变空心球电极与球电极间的极间距;所述的可调式电极装置中,接收器与继电器相连,电源与储能电容相连,储能电容通过继电器连接到驱动机构的点火线圈和复位线圈,通过驱动机构带动针状电极伸缩。
所述的空心球电极和/或球电极还为平板形电极、椭圆形电极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接收器为红外接收器或无线接收器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驱动机构由穿过点火线圈及复位线圈轴心的驱动杆和杠杆组成。
所述的驱动杆和杠杆为活动连接。
所述的杠杆与针状电极为活动连接。
所述的电源正极通过二极管D、电阻R与储能电容C一端连接,电源负极通过充电开关与储能电容C另一端相连.
所述的电源为电池。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通过采用了一个空心球电极;一个内部设有将球电极变成针状电极的可调式电极装置,通过可调式电极装置中的储能电容使点火线圈和复位线圈产生的磁场带动驱动杆,即带动针状电极伸缩,改变电极形状和电极间距离的方法,使点火间隙放电。无需配置点火脉冲发生装置等附件,具有体积小,结构简洁,造价低廉,可靠性高,分散性小,调控方便,适用任意电位,且不需单端接地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可调式电极点火间隙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复位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点火状态示意图。
其中:球电极1,球电极2,储能电容3,针状电极4,可调式电极装置5,点火线圈6,驱动杆7,复位线圈8,继电器9,接收器10,驱动机构11,杠杆12,充电开关13,电源14,二极管15,电阻16。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可调式电极点火间隙,由两个球电极组成,其中一个为空心球电极1;一个为内部设有将球电极2变成针状电极4的可调式电极装置5,用以改变其极间距,所述的可调式电极装置5中,红外接收器10与继电器9相连,电池14正极通过二极管15、电阻16与储能电容3一端连接,电池14负极通过充电开关13与储能电容3另一端相连,储能电容3通过继电器9连接到驱动机构11的点火线圈6和复位线圈8,驱动机构11由穿过点火线圈6及复位线圈8轴心的驱动杆7和杠杆12组成。驱动杆7、杠杆12和针状电极4铰接为一体,通过驱动机构11带动针状电极4伸缩,改变了电极形状和电极间距离,使点火间隙放电。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健斌,未经王健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64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