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考生模拟填报志愿推荐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48435.9 | 申请日: | 2006-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0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吴长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长明 |
主分类号: | G09B29/00 | 分类号: | G09B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4350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考生 模拟 填报 志愿 推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生模拟填报志愿推荐系统,可辅助考生填报高考志愿。
背景技术
传统高考志愿填报的不足在于:历年高考志愿填报即将来临时,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分析高招办编制的《2006年招生目录》和《前三年各高校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再参阅各学校的招生章程及其他招生规定,才能对要填报的志愿做出比较和选择,这是一项细致和需要极大耐心、头绪纷乱的工作。选好了心意的学校还要选心意的专业,要把这些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全靠家长和考生手工完成,其工作量难以估量,更难免有疏漏。但即使你理出了头绪,在考分、分数线、报考人数三个因素中,有一个拿捏不准,报志愿都会失败,但在报志愿中,这些因素恰恰都是估计出来的。
再说,你即使知道了考分和分数线,又有多少考生报考了自己第一自愿的学校哪?仅以2006年山东省为例:理科600-605分数段有4202人,560-565分数段有7861人,520-525分数段有8041人。对于数量众多的次高分考生来讲,报名牌大学比较吃力,上一般本科又不甘心。而处于二本分数段的考生,志愿填报的难度更不可想象。西北师范大学新闻系讲师陈积银认为,导致报志愿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家长和考生在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情况下做判断,这无异于经过十字路口时被蒙上了眼睛。
老师最不愿看到一个班级,一个学校考生志愿产生扎堆现象。如果有这种现象的话,老师会建议那些分数相对比较低的考生,回避一下,果断地放弃你想要报的学校,另选别的学校。可面对成千上万的学校、班级,你又能如何?从全省范围看,我们不可能预知哪个院校的志愿会扎堆。每年的高考,都有一些高分考生落榜。看着那些600分上下的考生走进补习班,真是让人惋惜。而高分考生落榜,基本上都是因为志愿填报不当造成的。
传统梯度志愿结构,往往只有第一志愿能起到作用,二、三志愿基本上没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容易造成考生高分低录、上线落榜等问题,同时也致使较多的高校出现“断档”现象;而服从志愿由于是“无限服从”,大量考生被调剂到不合自己意愿的学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供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推荐系统,使家长和考生知己知彼,准确无误的填报自己理想志愿,使许多高校的“断档”现象消除,降低高考落榜率。
本发明的原理:高考志愿网上推荐系统有强大的数据库,它收集了当年各高校每个专业在本省招收人数以及考生三次模拟考试的分数(防止估分报志愿的考生,低分高报)。考生根据自己的分数(或估分),按喜欢顺序理性地填报10所高校(涂卡),由我公司工作人员集中录入系统。全区考生志愿信息录入系统后,系统将严格按照分数高低自动排序,按排序依次推荐考生的10个志愿。如果考生志愿未被推荐,说明你报的10所高校已录满,并且录取的最低分数均高于你的分数。第一轮推荐志愿工作结束后,系统公布推荐信息,包括各高校录取人数、最低分数以及未被推荐的考生名单。未被推荐的考生,可在低于自己分数或未录满的所有高校中,任意选择10所高校重新填报志愿,参加第二轮推荐。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时间性很强,我们将组织3轮志愿填报。据此,考生可按照高招办的要求,正式填写志愿。
本发明的优越性在于:1、体现了高考录取工作“公正、公开”的原则。每一轮推荐志愿工作结束后,均向考生公布推荐信息,包括各高校录取人数、最低分数以及未被推荐的考生名单;2、较彻底根除了考生“高分低录、上线落榜”现象。每个考生每一轮可报10所平行志愿,加之三轮公布推荐信息,考生报志愿基本上可以做到“知己”、“知彼”;3、将使考生志愿满足率大于95%,高分落榜率几乎为零;4、将从技术上弥补教育部实施的“阳光工程”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不足。真正使考生按自己的“志愿”上学;5、将使考生和家长“知己”、“知彼”,使志愿填报变得“透明”,没有了焦虑和迷茫,免受精神折磨;6、无须再买志愿填报的有关资料,无须家长来回奔波。可为家长省去几百甚至上千的费用。如果再计算高分考生落榜复读的费用,就更高了;7、可为招办省去大量调剂志愿时间。
具体实施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长明,未经吴长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84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柔拉舍尔毛绒织物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