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明胶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48540.2 | 申请日: | 2006-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75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祝东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祝东波 |
主分类号: | C09H3/00 | 分类号: | C09H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4950河南省武陟***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明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明胶的生产方法,尤其是用碎皮如皮革生产中的下脚料生产明胶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比较常用和成熟的明胶生产方法包括以下过程:1、浸皮:在池中以水温5-25℃、按水与皮100∶50的比例浸泡72小时,每隔10小时搅拌1小时,达到皮组织浸透、发胀的效果;2、脱色:在池中将水、二氧化氯、皮按100∶5∶50的比例浸泡48小时,每隔5小时搅拌1小时,达到完全脱色,如脱色不完全,重复该程序;3、加灰:在池中将水、生石灰、皮按100∶10∶50的比例浸泡,每72小时为一个周期,需要3-5个周期,达到酸碱平衡;4、加酸:在池中将水、酸、皮按100∶5∶50的比例浸泡,每120小时为一个周期,需要3-5个周期,达到酸碱平衡;5、清洗:在池中经水浸泡、多次清洗,每48小时为一个周期,需要2-3个周期,彻底清除皮内杂质及有毒、有害物质;6、加热出胶:将清洗过的皮按水与皮100∶70的比例装入煮锅,加温出胶,根据情况,出胶道数一般为2-4道,如,在65℃以上出第一道胶,黏度为12-13度,75℃以上出第二道胶,黏度为10-12度,85℃以上出第三道胶,黏度为8-10度,95℃以上出末道胶,黏度为4-6度;7、蒸发:从煮锅内出来的液体胶因黏度小,水分含量高,需要在三效蒸发器或其它器具中将水分充分蒸发,至黏度在12度以上时为止;8、滴胶:胶滴到冷冻辊上,用专用设备将胶条切割成小胶条,以便加工、运输和储藏;9、烘干:通过烘干设备烘干胶条内的水分;10、包装:按一定规格和要求包装。这种生产方法的缺点是:1、生产周期长,劳动效率低,提取明胶的生产过程一般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同时工艺过程烦琐,劳动强度高;2、用水量大,生产1吨明胶的用水量达到1100吨左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明胶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可有效缩短明胶的生产周期,减少水的用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按照下述方式实现的。
明胶的生产方法,包括浸皮、脱色、加灰、加酸、清洗、加热出胶、蒸发、滴胶、烘干、包装等,其中浸皮、脱色、加灰、加酸和清洗是按以下工序实现的:(1)焖皮:将水、皮、生石灰、二氧化氯、氯化钠按100∶30-60∶5-20∶15-30∶5-15的比例混合并充分搅拌,放置5-10天;(2)清洗:将水与焖过的皮按100∶50-90的比例放入池中,搅拌清洗,经16-48小时即可;(3)加酸:将水、清洗过的皮和浓度为60%的硫酸按100∶50-90∶8-20放入池中浸泡,浸泡时间为12-24小时,使达到酸碱平衡,将水溶液放掉,然后用清水清洗即可。
本发明提供的明胶的生产方法有以下优点:1、明胶的生产周期明显缩短,最短时间可达到二个星期左右,同时,减少了工艺步骤,降低了劳动强度;主要原因是用新的焖皮、清洗和加酸工艺代替了原来的用时最多的浸皮、脱色、加灰、加酸和清洗工序,浸透发胀效果好,而新的焖皮、清洗和加酸工艺的用时明显减少。2、用水量明显减少,生产1吨明胶的用水量只有200吨左右。3、用该方法对原来生产工艺进行整理后,出胶道数也有减少,在煮锅内两次可出完胶,质量还高于原来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个实例:
1、焖皮:将水、皮、生石灰、二氧化氯、氯化钠按100∶60∶20∶15∶15的比例混合并充分搅拌,放置10天,达到自动脱色、充分膨胀的效果;2、清洗:将水与焖过的皮按100∶50的比例放入池中,搅拌清洗,经16小时即可;3、加酸:将水、清洗过的皮和浓度为60%的硫酸按100∶90∶8-20放入池中浸泡,浸泡时间为24小时,使达到酸碱平衡,将水溶液放掉,然后用清水清洗即可。4、加热出胶:将清洗过的皮按水与皮100∶90的比例装入煮锅,加温出胶,出胶道数为2道,在65℃以上出第一道胶,黏度为12-13度,75℃以上出第二道胶,黏度为10-12度;5、按已知方法进行蒸发、滴胶、烘干和包装。
第二个实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祝东波,未经祝东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85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