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管散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61419.3 | 申请日: | 2006-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8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罗文礼;周世文;陈俊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1L23/427;G12B1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管散热装置,特别指一种可以有效冷却电子元件的热管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大幅提高,其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剧增,严重威胁着电子元件运行时的性能。如何将电子元件的热量散发出去,以保证其正常运行是至关重要的。为有效散发中央处理器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业界通常在中央处理器表面加装一散热器辅助其散热,从而使中央处理器自身温度维持在正常运行范围内。
传统散热装置,均包括一散热体,该散热体包括一底座和设在该底座上的散热鳍片,该底座多是实体金属。然而随着CPU体积越来越小,性能提升越来越快,其发出的热量也更加集中,因为局限于金属的传热性能,底座中心处的热量往往过于集中无法有效传递至散热装置的四周,而且传热速度慢,影响整体散热效果,使得CPU运行不稳定,无法有效运算。
高发热量CPU多数采用带热管散热器,CPU产生的热量传递至与其相接的基座上,同时借助热管将热量迅速传递到远端的散热鳍片上,再通过散热鳍片将热量散发到散热装置四周,达到冷却CPU的目的。热管因传热速度快而使散热装置性能得以大幅度提升,如何进一步提高热管在散热装置中的使用效率,是业界一直在努力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重量较轻且散热性能佳的热管散热装置。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包括一基板、设于基板上的第一散热鳍片组及至少一热管,该热管连接第一散热鳍片组和基板,该第一散热鳍片组至少一侧设有第二散热鳍片组,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延伸至基板一侧,并套设于热管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基板的两侧分布有第二散热鳍片组的延伸部分,使得热管的热量可以在吸热段附近就及时得到散发,缩短了传热路径,使得散热性能更佳,且可省去部分基板材料,减轻了基板的重量。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热管散热装置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本发明热管散热装置的倒置立体组装图。
图3是本发明热管散热装置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4是本发明热管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热管散热装置用以对发热电子元件散热,包括一基板40、设于基板40上的第一散热鳍片组80和分布在第一散热鳍片组80及基板40两侧的两个第二散热鳍片组90,该装置还包括若干连接基板40和第一、二散热鳍片组80、90的热管20。
该基板40包括用于导热的本体部48和该本体部相对两侧延伸而出的两固定部44、46,其中固定部44与本体部48宽度相同,固定部46比本体部48宽,从而形成T型结构。该两固定部44、46上均设有用于固定的孔。该基板40的本体部48的一表面用于紧贴电子元件(图未示),另一相对表面开设有若干与热管20相结合的半圆形容槽42,且该表面上分布有若干散热鳍片向上延伸,形成第一散热鳍片组80。
该第一散热鳍片组80由若干第一散热鳍片间隔排列而成,且这些鳍片通过锡焊或导热胶连接到基板40上。该第一散热鳍片组80包括靠近基板40的第一散热部84和远离基板40的第二散热部82。该第一散热部84延伸超出基板40的本体部48与基板40的固定部44相贴合以增加鳍片传热面积。第二散热部82较第一散热部84宽,其一侧边与第一散热部84平齐,另一相对侧边延伸超出基板40,从而形成一阶梯落差使鳍片组呈“L”型。该第二散热部82上开设通孔86、第一散热部下84端缘开设容槽88。该容槽88槽口大于半圆,以利于与热管20过盈配合。该容槽88与基板40的容槽42相对应,且两者之间的容槽在两者连接时合成一通孔。热管20贯穿插入该通孔中并分别与基板20、第一散热鳍片组80接触。
该第二散热鳍片组90平行设于第一散热鳍片组80及基板40的两侧,其由若干第二散热鳍片间隔排列而成。该第二散热鳍片组90包括靠近基板40的第一散热部94和远离基板40的第二散热部92。该第一散热部94与基板40的本体部48等宽,第二散热部92较第一散热部94宽,其一侧边与第一散热部94平齐,另一相对侧边延伸超出基板40与第一散热鳍片组80的第二散热部82的一侧边相平齐,从而形成一阶梯落差使鳍片组呈“L”型。该第二散热部92和第一散热部94分别开设有与热管20相结合的通孔96和9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614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