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导电织布为发热源的可挠片状发热器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66660.5 | 申请日: | 2006-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0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庄国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昱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36 | 分类号: | H05B3/36;B32B5/26;B32B17/0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 织布 热源 片状 发热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与用以设置于护垫、腰靠或衣物中的片状发热器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以导电织布为发热源的可挠片状发热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按,可挠性片状发热器的可挠及轻薄特性,使其被普遍地设置于衣物、护膝、护腰、手套、鞋垫、耳罩、或腰靠等物品上,以提供人体温暖的包覆。
传统的可挠性片状发热器的结构,主要包含有一以金属薄板经化学蚀刻或冲压加工制成的金属回路、二软质耐热绝缘片层叠包夹该金属回路于其中、以及二电源导线连接该金属回路的二端部并伸出该二绝缘片外,以提供电流经过该金属回路而发热。另有一种传统的可挠性片状发热器,其结构包含有一第一软质耐热绝缘片、一利用印刷技术印设于该绝缘片上的碳回路、一第二软质耐热绝缘片叠接于该第一软质耐热绝缘片上而包夹该碳回路于其中;同样地,该发热器包含有二电源导线分别与该碳回路的二端部连接并伸出于该二绝缘片外。
上述二种传统可挠性片状发热器虽然具有轻、薄的特性,但却不能被折角而只能被微弯,因而在应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有业者应用导电织布如碳纤维织布等夹置于二软质耐热绝缘片间,并加以适当的电源导入结构而形成新式的可挠性片状发热器,此种发热器除了保有上述传统的轻、薄特性之外,更可被施以各种角度的折曲,而具有较高的应用性。
上述应用导电纤物为发热源的可挠性片状发热器的实施可见于中国台湾公告374539号专利(以下简称中国台湾539号专利)、美国第6172344号专利(以下简称344专利)及美国第64830a87号专利(以下简称087号专利)。其中:
中国台湾539号专利包含一可导电的矩形碳纤维织布、分别固定在该织布二侧处的二长条状导电铜片、二分别连接在该二铜片上的电源导线及二分别上、下包夹该织布及该二铜片的胶膜。此一专利所揭的结构中,该二铜片的电导性远优于该织布,因此会造成该二铜片与该织物间的接触电阻增高。不仅如此,该织物的表面并非为一光滑的平面而无法与该二铜片的表面完全密合接触而导致其间的接触面积有限,此点更会造成该二铜片与该织物的接触面间产生过热的情。对于此一潜在的缺点,中国台湾539号专利并未揭露克服的方法。
再者,该碳纤维织布为软质布体,欲将其平整地铺置于该二胶膜间并不容易。对于此点,中国台湾539号专利并未教示。
美国344号专利揭露了连续式和批量式生产可挠性片状发热器的方法,而且揭露了利用导电背胶连接导电铜片和碳纤维织布的方法,然而,344号专利并没有揭露在批量式生产时如何将碳纤维织布平整地铺置于胶膜间的方法。
美国087号专利所揭露的技术中,当连绩式输出的碳纤维织布与连续式输出的铜箔结合后再输往结合热塑性塑料的过程中,必须先经过冲压裁切加工以将该碳纤维织布裁切成“之”字形;此一冲压载切加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冲压裁切过程中,该碳纤维织布的纤维交织状结构会因受到破坏散离,再加上在整个加工过程中,该碳纤维织布持续地受到拉力牵扯,因此受裁切后形成“之”字形碳纤维织布在被拉往结合胶膜的过程中容易变形。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导电织布为发热源的可挠片状发热器的制造方法,是可快速且平整地将导电织物夹置于二保护片间。
而用以达成上揭的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以导电织布为发热源的可挠片状发热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包含有下列步骤:
a.)准备一导电织布;
b.)制备一支撑件,该支撑件包含有一PET膜及附着于该PET膜上的压克力胶;
c.)以加压的方式使该压克力胶粘结于该导电织布的一面上,而使该PET膜结合于该导电织布上;
d.)以冲压方法将该导电织布冲裁成一呈回路图样的发热组件;
e.)分别在该发热组件的二端点上涂设一导电胶,而后在各导电胶上固设一电源导线;
f.)以热压方法在该发热组件相对于贴设有该PET膜的一面的另一面上施加一可挠曲的第一保护片;
g.)将该PET膜自该发热组件上取下;
h.)以热压方法在该发热组件贴设有该第一保护片的一面的另一面上再施加一可挠曲的第二保护片,完成该可挠性发热装置的制造。
其中,该导电织布是一碳纤维织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昱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昱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666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窥镜插入形状检测装置
- 下一篇:绕制线圈的方法、绕组框架、和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