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缓冲作用的光扩散反射片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73575.1 | 申请日: | 2006-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53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廖启文;曾杞良;马景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宣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5/08 | 分类号: | G02B5/08;G02B1/04;B32B33/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 作用 扩散 反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光反射片,尤其有关于一种用于背光模块的光反射片,其主要可避免背光模块中的V-cut导光板与光反射片的接触所造成彼此的损坏。
【背景技术】
习知V-cut设计的背光模块,如图1所示,其具有光反射片1、V-cut导光板2、反射灯罩3、冷阴极管4,其中V-cut导光板2的背面设置V型结构(V-groove),此V型结构的尖端与光反射片1接触。由于V-cut导光板2材质一般为压克力(PMMA)经射出方式成形,在成形冷却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其内部亦产生内部应力,随时间及环境温湿度而产生些微翘曲或变形,而光反射片1材质一般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且表面无任何加工,与V-cut导光板2的V型结构接触时,V型结构的尖端极易造成光反射片1表面刮伤,又由于V-cut导光板2的内应力变形,使其在结构上极易与光反射片1产生极大应力,而使V-cut导光板2的V型结构的尖端变形或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反射片,其表面具有一缓冲层,藉由缓冲层的缓冲作用,使光反射片与其它光学组件例如V-cut导光板接触时,光反射片表面不致被刮伤或损坏。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藉由缓冲层的缓冲作用,防止其它光学组件例如V-cut导光板与光反射片接触而造成该光学组件结构变形或损毁。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具缓冲作用的光扩散反射片,可以避免光扩散反射片与其它光学组件例如V-cut导光板接触时造成彼此的损坏。
依本发明的一种光反射片,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透明基片;
一透明缓冲层,形成于透明基片的一表面上;以及
一反射层,形成于透明基片该表面的相对表面上,
藉此,当光反射片经由透明缓冲层与其它光学组件接触时,透明缓冲层可形成缓冲作用,以避免该接触造成光反射片或其它光学组件的损坏。
依本发明的另一种光扩散反射片,其包括前述的光反射片,并具有一形成于透明基片与透明缓冲层之间的扩散层,藉此,当光线从透明缓冲层进入光扩散反射片后,光线可经由反射层的反射且经由扩散层的扩散而离开光扩散反射片。
本发明的光扩散反射片,主要是可避免背光模块中的V-cut导光板与光反射片的接触造成彼此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知V-cut背光模块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反射片的示意剖面图以及相关的V-cut导光板的示意剖面图。
图3是图2的光反射片与V-cut导光板的V型结构接触的示意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扩散反射片的示意剖面图以及相关的V-cut导光板的示意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的目的、功能特征、和优点能更明确被了解,下文将本发明以较佳的实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其虽以V-cut导光板配合本发明的光扩散反射片实施例来说明,但本发明的光扩散反射片可配合其它光学组件使用,不受该等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照图2,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反射片5具有透明基片11、反射层13、抗氧化层14、遮蔽反射层15及透明缓冲层16,其中透明基片11具有上表面11a及下表面11b,反射层13设置于下表面11b上,透明缓冲层16设置于上表面11a上,当光线从透明缓冲层16进入光反射片5后,光线可经由反射层13的反射而离开光反射片5,而穿透反射层13的光线可经由遮蔽反射层15的遮蔽及反射而离开光反射片5。
当光反射片5经由透明缓冲层16与其它光学组件例如V-cut导光板2接触时,如图3所示,透明缓冲层16与V-cut导光板2的V型结构21形成紧密接触,因此藉由透明缓冲层16的缓冲作用,使光反射片5与V-cut导光板2的接触不致造成彼此的损坏。
透明基片11的材料较佳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PC)或其组合,厚度可为12微米(μm)至250微米,做为光反射片5的主要支撑结构。
反射层13的材料可为白色不透明的树脂膜,其较佳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三乙酸纤维素(TAC)、聚萘甲酸乙二酯(PEN)、聚丙二酯、聚酰亚胺、聚醚、聚碳酸酯、聚胺、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或其组合,其可以涂布方式形成,厚度可为7至20微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宣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宣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735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