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墨盒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78448.0 | 申请日: | 2006-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7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吴嘉福;李致淳;叶世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际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J2/175 | 分类号: | B41J2/17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墨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墨盒,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墨水流道以组件方式独立制作再组装至本体的墨盒。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具有图文打印功能的办公室设备。喷墨打印技术主要系利用喷墨印头(printhead;喷墨芯片)所产生的高压来瞬间推挤墨水,使得墨滴从喷墨印头上喷射至文件表面上以形成墨点,并利用这些墨点在文件表面形成图形或文字。
为了供应墨水至喷墨印头,除了具有储墨腔(ink chamber;reservoir)用来储存墨水以外,墨盒还具有墨水流道(flow channel)来将储墨腔的墨水导引至喷墨印头。对于同时供应多种色彩墨水的单一墨盒而言,每一种色彩墨水都有个别的储墨腔及墨水流道。
已知的墨盒制作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制作方式是将多个储墨腔及多个墨水流道,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制作,再以一盖板围住这些墨水流道的一侧。然而,这会增加墨盒的模具设计难度,因而提高墨盒的制作成本。例如美国专利编号US5,497,178和US6,811,250。
因此,台湾专利公开第200531840号的「墨盒」揭露一种将墨盒的储墨腔及流道分离制作后再组装的技术,这有助于降低墨盒的制作成本。
图1A为习知的墨盒的一视角的立体爆炸图。图1B为图1A的墨盒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爆炸图。请参考图1A及图1B,墨盒100包括一本体(body)110及一流道组件(flow channel module)120。本体110具有三储墨腔112a、112b、112c及三出墨口116a、116b、116c,其中这些出墨口116a、116b、116c位于本体的110底部,而这些储墨腔112a、112b、112c分别连通于这些出墨口116a、116b、116c,以使得位于储墨腔112a、112b、112c内墨水供应至流道组件120。
流道组件120具有三墨水流道122a、122b、122c。这些储墨腔112a、112b、112c分别藉由其底部的出墨口116a、116b、116c而连通于这些墨水流道122a、122b、122c。这些墨水流道122a、122b、122c更分别具有三供墨口124a、124b、124c在芯片(chip)接合区R中,以使得墨水输出至芯片接合区R上的喷墨印头(喷墨芯片)。
将流道组件120接合至本体110的底部的方式包括超音波熔接、激光焊接或涂胶等。无论接合的前后,为了将流道组件120定位至本体110的底部,可藉由本体110的两卡块118a及118b及流道组件120的两卡槽128a及128b的相对卡合,以将流道组件120定位至本体的底部。
然而,仅藉由卡块118a及118b和卡槽128a及128b来定位本体110及流道组件120的位置,仅能确保流道组件120的一侧(如靠近图1B的左侧,或称流道组件120的前端)的定位,而流道组件120的另一侧(如靠近图1B的右侧,或称流道组件120的后端)却可能作摆动。因此在组装后是否有准确定位,必须以二次元等级以上的量测工具来检验,将产生量测时间的成本。若摆动情况严重的话,很有可能导致流道组件120与本体110之间的接合良率不佳。因此,为了将防止流道组件120的摆动,其中一种方法是卡块118a及118b和卡槽128a及128b之间以干涉方式相配合。
然而,当卡块118a及118b和卡槽128a及128b之间若以干涉方式相配合时,在卡块118a及118b和卡槽128a及128b的交接处会造成应力集中。若以超音波熔接的方式来将流道组件120接合至本体110的话,超音波能量将会聚集在应力集中的地方,因而造成流道组件120与本体110之间的接合良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墨盒,用以提高制作良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墨盒,用以提高储墨腔的配置的弹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墨盒,用以方便墨盒的流道组件定位于墨盒的本体。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近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的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其它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墨盒,其包括一本体、一流道组件、多个第一卡合部及多个第二卡合部。本体具有多个储墨腔。流道组件接合至本体。这些第一卡合部设置于本体及流道组件两者之一。这些第二卡合部分别对应这些第一卡合部而设置于本体及流道组件两者之另一,其中这些第一卡合部及这些第二卡合部之间的相互卡合实质上固定本体及流道组件在一二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际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国际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784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