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栓消骨刺口服液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80422.X | 申请日: | 2006-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3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路开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路开发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 | 分类号: | A61K36/899;A61K9/08;A61K9/10;A61P19/10;A61P1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121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栓消 骨刺 口服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健口服液制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消栓及消骨刺的口服液。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在生产力提高的过程中,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很多方面体力劳动被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量逐渐减少,并由于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用于体力劳动的时间减少。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搓麻将,运动少,骨关节之间渐渐产生骨刺。骨刺严重后压迫神经、压迫动脉血管,使之血流受阻,供血不足,使人肢体麻木或眩晕头晕,出现中风或半片风症状。另外对于40岁以上男女人群,特别是50-60岁的人,由于血管壁增厚,血液粘稠度加大,以及其它原因也常引起血栓,出现中风或半片风症状。目前临床上对于中风患者的治疗主要是输液治疗,配合针灸按摩治疗,严重者采用手术治疗,取出栓块。对于骨刺患者通常采用按摩治疗,严重时采用手术治疗。无论是按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必须到具备条件的地方由他人进行治疗。目前也有用中草药丸来治疗中风及骨刺的,但还没有一种能消除栓梗及骨刺的口服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天然中草药煎制,能调节全身经络,补血活血,补气补骨,消除栓梗及骨刺的口服液。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消栓消骨刺口服液采用具有通经活血补血、补气止痛、消栓、消骨刺功效的中草药科学组方而成。它是由下述重量的原料药制成的:当归10g、炒元胡10g、炒白芍10g、甘草6g、黄芪10g、地龙10g、红花5g、丹参10g、肉桂10g、桑白皮10g、五加皮10g、丹皮10g、炒麦10g、谷芽10g、蜂蜜糖10g。加工时,14种中草药分别制备,然后按配方用量并加上蜂蜜糖合成一剂煎制而成。
本发明所用的药材原料与社会上常用的中草药相同。它巧妙的利用中药药性及功效,药物君臣佐使、互相配伍,起到通经活血、止痛、补血养神、消栓、消骨刺的作用。方中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通络功能;炒元胡具有活血理气止痛、消除气血凝结的功能;炒白芍具有消栓消食功能;甘草具有通气、通络功能;黄芪具有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粘附率,提高心排血量功能;地龙具有通经活络及活血功能;红花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稠度、抗血栓形成的功能;丹参具有活血去瘀、补血,显著增加冠脉流量,抑制血栓形成功能;肉桂具有补肾及增强血液循环功能;桑白皮具有补血通脑功能;五加皮具有祛风排毒功能;丹皮具有活血化瘀、消除麻木功能;炒麦和谷芽均具有化积消食功能;蜂蜜糖营养价值很高,并具有补气、健胃和调和诸药功能。
本发明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本发明为中风、半片风及骨刺患者消栓、消骨刺提供了方便,患者无需住院及按摩治疗,只需在家饮用本发明即可治疗。而且由于它是用十几种中草药煎制而成,因此成本低,治疗费用少。本发明饭前饭后均可饮用,一天两次,兑白开水饮用,每次饮用150g。患者饮用10天即见疗效。多数临床病人饮用三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本发明特别对由脑动脉硬化引起的中风、半片风,效果尤为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消栓消骨刺口服液,它是由下述重量的原料药煎制而成的:当归10g、炒元胡10g、炒白芍10g、甘草6g、黄芪10g、地龙10g、红花5g、丹参10g、肉桂10g、桑白皮10g、五加皮10g、丹皮10g、炒麦10g、谷芽10g、蜂蜜糖10g。加工时,先将14种中药分别用清水洗净并消毒,然后将以上药物按配方用量取出,合成一剂放入砂锅加水浸泡60-120分钟后上火。先用武火煎开后,改用文火煎,熬60分钟为宜。然后加入10g蜂蜜糖继续煎,煎至药液只剩220ml时,出锅冷却、过滤即可冷藏备用。使用时一天饮用二次,兑白开水饮用,饭前饭后均可,每次饮用150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路开发,未经路开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804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