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次液态锂离子电池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80965.1 | 申请日: | 2006-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9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董家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戴徕密客电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38 | 分类号: | H01M10/38;H01M10/40;H01M2/20;H01M2/06;H01M2/08;H01M2/12;H01M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华 |
地址: | 408309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次 液态 锂离子电池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态锂离子电池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大容量单体的、具有低电阻的二次液态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摄象机、矿灯和不间断电源等上的一种二次液态锂离子电池,其电池的壳体一般采用金属制成的圆形或方形的,正/负极柱是采用铝/铜制成的,无论电池的壳体是圆形或方形的,制作壳体时都要先开模具才可制作出来。同时已有电池壳体厚度均在0.3mm以上,因此加重了电池重量,又降低了电池的能量密度,更主要的是开模具要花费一大笔费用和时间(以般要2个月左右或者更长时间),既增加成本,又延长生产周期。另外已有液态电池壳体上有三个开口,多个开口不利于电池密封,容易导致电池漏液。同时已有电池的正负极柱的结构由于极耳与极柱只用普通螺钉或者螺母固定,这种连接方式常常会导致极耳与极柱连接片之间受力不够而存在接触电阻大的缺点,和电池在使用中会受到撞击或振动易造成螺母松脱,导致电池断路。只采用铆接固定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不会出现上述的机械问题,但常常造成连接片变形,而不利于电池的安装和性能稳定,本发明采用对极耳疾极耳连接片铆接同时对极耳连接片与极耳联接体通过铆接或者用螺丝及施必牢螺母固定,刻服了连接及电阻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电池结构上存在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具有低电阻的、生产周期短的,生产工艺稳定的,性能可靠的并且适于机械化生产的二次液态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次液态锂离子电池,包括:一壳体1,在该壳体1内安装正极柱2、负极柱3,正极片4、负极片5及其间的隔膜组成的极片组和电解液;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由极耳6、极耳连接片7及极耳压片8组成的导电紧固连接结构;一由密封弹性体9、金属外壳片10和紧固套11组成的壳体密封结构;
所述的壳体1为周边留有正极柱2、负极柱3的引出口,其余地方密封焊接的金属壳,所述的引出口两边开有侧孔12;
所述的极耳压片8呈半圆形或帽子形的、两端开有固定孔的金属片;
所述的正极柱2、负极柱3上有极耳连接片7,该极耳连接片7上有中心孔13;
所述的正极片4、负极片5上边缘设置极耳6,该极耳6两边开有侧孔16,在所述极片组的极耳组两侧各设置所述的极耳压片8,在极耳组中间嵌入极耳连接片7,所述的极耳压片8的固定孔与极耳上的极耳侧孔16正对,一固定件15穿过极耳压片8两侧的固定孔与极耳6上的极耳侧孔16,使极耳6紧紧地固定在极耳连接片7上;
所述的密封弹性体9、紧固套11呈半圆形或帽子形,两侧开有紧固套侧孔17;该密封弹性体9放入壳体1焊接边以内,使所述的密封弹性体9上的紧固套侧孔17与壳体引出口两边的侧孔12正对,并且在所述的壳体1的外面各加装一紧固套11,在所述的紧固套11与密封弹性体9之间设置所述的金属外壳片10,用第一紧固件14将紧固套11、壳体金属片10、密封弹性体9及正极柱2、负极柱3固定在一起,以便对电池的两极柱2、3绝缘和电池密封;
为了电池的外部导电连接,将所述的正极柱2、负极柱3的顶部设计为实心柱体,其余部分为中空的金属柱体,在金属柱一侧径向开有注液孔19,所述的注液孔与正/负极柱中空段18连通,其中空段18插入壳体1内,所述的实心柱体部分通过引出口露在引出口外,包括注液孔19露在引出口外,通过正极柱2、负极柱3的侧面的注液孔19对电池注液,注液结束后,在正极柱2、负极柱3的注液孔19外套上耐电解液腐蚀的安全弹性套20,或安装用于电池密封的安全泄压阀。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当制作其它的电池例如车用电池时,就需要在固定极耳6与极耳连接片7时,还包括一个第二紧固件21,在极耳6中心开孔,将极耳连接片7的中心孔13和极耳6中心开孔相对,用第二紧固件21穿孔固定,例如采用螺钉及施必牢螺母组件,或铆接件。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极耳连接片7及极耳6为一体的,或通过固定件21将极耳6与极耳连接片7固定。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正极柱2及极耳连接片7为金属铜片或者银片,在铜/银极柱及铜/银极柱连接片的部分或者全部覆盖上一层0.005-0.1mm的金属膜,所述的金属膜包括铝锡合金、锡锌铋合金、锡铟铋合金、铝鎵合金、铝锌合金、铝锗合金、锡铋合金或者锡、铝、锌、镓、铟。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壳体1采用厚度为0.02mm-0.3mm的不锈钢片或者铁片、0.02mm-0.5mm的铜箔/铜片或0.05mm-0.8mm的铝片制作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戴徕密客电源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戴徕密客电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809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