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82992.2 | 申请日: | 2006-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4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谢保华;王定乾;姚志群;范奂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里巴巴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58 | 分类号: | H04L12/58;H04L29/06;H04L12/5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逯长明 |
地址: | 开曼群岛大*** | 国省代码: | 开曼群岛;KY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种 来源 投递 请求 进行 处理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接收来源于多种外部应用系统的投递请求,其中对不同类型的投递请求分别接收;
存储接收的投递请求;
根据投递请求性质的差异将投递请求分为不同的队列;
将同一队列的投递请求传递至相应的投递网关;
上述投递网关将被投递信息传送给投递对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在将投递请求传递至相应的投递网关前,检查投递请求是否符合投递请求频率要求;
将符合投递频率要求的投递请求传递至相应的投递网关;
保存不满足投递频率要求而需要延迟发送的投递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收集已发出投递的反馈;
根据反馈的信息修改对应的投递请求的反馈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将反馈的信息回复给发出请求的外部应用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为投递对象对投递做出的反馈和/或投递方式对投递自动产生的反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比较所述延迟发送的投递请求的过期时间,对过期的投递请求不再发送;
将未过期的延迟发送的投递请求分入相对应的队列继续发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列步骤:
比较投递请求的过期时间,对过期的投递请求不再发送。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6或7所述的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将投递请求分为业务信息和非业务信息,所述业务信息为投递请求中直接关联投递操作的信息;
先将投递请求的业务信息存储到数据库系统中,然后根据数据库系统产生的索引号将非业务信息存储在存储介质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递请求的业务信息包括投递请求的类型,投递方式,投递的目标,投递频率的要求,投递过期时间。
10、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的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投递请求接收装置,负责接收来源于多种外部应用系统的投递请求,其中对不同类型的投递请求分别接收;
投递存储装置,负责存储接收的投递请求,并根据投递性质产生不同的投递队列;
投递队列存储装置,负责存储系统运行中产生的投递队列;
发送装置,负责根据投递队列的顺序,将存储在投递存储装置上的投递请求通过投递网关发送出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递请求接收装置包含多个接收投递请求的接收功能模块,每个接收功能模块对应一种类型的投递。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装置包含多个发送功能模块,每个发送功能模块对应一种投递网关。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投递历史存储装置,保存所有已经完成处理的投递请求。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对多种来源的多类投递请求进行处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投递频率判断装置,在将投递请求传递至相应的投递网关前,检查投递请求是否符合投递请求频率要求,将符合投递频率要求的投递请求传递至相应的投递网关,保存不满足投递频率要求而需要延迟发送的投递请求;
投递延迟项存储装置,负责存储投递发送过程中由于不满足设定的投递频率要求而需要延迟发送的投递请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里巴巴公司,未经阿里巴巴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8299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