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量磁性材料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特性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88821.0 | 申请日: | 2006-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9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朱红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4/08 | 分类号: | G01N24/08;G01N27/72;G01N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02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量 磁性材料 感应 强度 温度 变化 特性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测量磁性材料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探头置于磁共振系统有效磁场范围内的任意一点A,测量该点磁共振信号并由磁共振系统的处理单元计算该点背景磁感应强度B0;
将一待测磁性材料设置在所述A点,磁共振系统的温度控制单元控制一加热单元对所述待测磁性材料进行加温,利用一温度传感器采集所述待测磁性材料的温度,并利用所述探头测量出磁共振信息,所述磁共振系统的处理单元根据该信息计算出所述A点待测磁性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磁感应强度;
将上述每个磁感应强度减去所述背景磁感应强度B0,得到所述待测磁性材料在每个温度下其自身的磁感应强度,从而得到该待测磁性材料的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的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量磁性材料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探头由发射接收线圈和其中一样品探测球构成,由所述发射接收线圈向所述探测球发射射频脉冲序列,激发所述探测球产生磁共振信号,接收该信号并反馈回磁共振系统的处理单元,由其计算出所述探测球处的磁感应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测量磁性材料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探测球含氢元素或者碳元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量磁性材料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共振系统的温度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加热单元和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步骤包括:如果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所述待测磁性材料的当前温度低于一预设温度,则该温度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加热单元以额定功率向所述待测磁性材料加热;如果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所述待测磁性材料的当前温度高于该预设温度,则该温度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加热单元以比额定功率小的预先设定功率向所述待测磁性材料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量磁性材料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采用热传导方式、热辐射方式或其结合的方式向所述待测磁性材料加热。
6.一种测量磁性材料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特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磁共振系统有效磁场内放置待测磁性材料;
温度传感器,采集所述待测磁性材料的温度;
加热单元,对上述待测磁性材料进行加温;
温度控制单元,接收上述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并控制所述加热单元对所述待测磁性材料进行加热;
探头,探测所述有效磁场内某一点的磁感应强度;
磁共振系统的处理单元,接收所述探头测量出的磁共振信号,并计算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测量磁性材料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特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探头由发射接收线圈和其中一样品探测球构成,由所述发射接收线圈向所述探测球发射射频脉冲序列,激发所述探测球产生磁共振信号,所述发射接收线圈接收该信号,并反馈回上述磁共振系统的处理单元,由其计算出所述探测球处的磁感应强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测量磁性材料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特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探测球含氢元素或者碳元素。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测量磁性材料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特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单元是指磁共振系统的温度控制单元或者独立于所述磁共振系统的温度控制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测量磁性材料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特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磁性材料位于所述加热单元之上,所述探头位于所述待测磁性材料之上。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测量磁性材料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特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固定装置,用于承载所述加热单元以及所述待测磁性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测量磁性材料磁感应强度对温度变化特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待测磁性材料紧密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未经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8882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