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增强弹性体制品的织物处理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92809.7 | 申请日: | 2006-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9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D·B·伍德;T·G·布罗维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1/00 | 分类号: | D06B1/00;D06N7/00;F16G5/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广迅;赵苏林 |
地址: | 美国俄亥俄州***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增强 弹性体 制品 织物 处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物处理的方法。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将要嵌入或附着于弹性体产品表面的绳索或织物的方法,其中产品内部织物或绳索的封闭得到改善。
背景技术
在制造增强弹性体产品中,增强装置粘附于弹性体是必要的。这一点通常通过首先用粘合剂,例如RFL处理绳索或织物完成。然后可以对材料进行面涂,以及最终将绳索或织物嵌入弹性体。
US 6764422(Hasaka等)公开了许多处理织物的方法。公开的方法包括各种用环氧化合物预处理、用由弹性体胶乳组成的RFL粘合处理以及用通过在溶剂中溶解橡胶制备的橡胶粘合剂罩涂处理的组合。虽然这样产生粘接良好的绳索,但是粘合处理和罩涂处理使用胶乳或溶剂。当使用这种处理时,胶乳溶液或溶剂中的液体必须蒸发或以其它方式除去,在织物加工中产生额外的步骤,并且需要额外的机构除去和处理除去的液体或溶剂。
有用的弹性体的粘弹性由于加热和压延机产生的剪切而略微降低,但达不到由于溶剂化得到的相同程度。压延机可以以更高压力施涂弹性体,并且软化的弹性体可以渗入靠近织物或绳索表面的较大空隙,但不能渗入织物或绳索的较小空隙。即使当软化时,未硫化的弹性体具有重要弹性组分,其粘弹性使小空隙穿透性降低。
弹性体产品表面上的织物外表面上的封闭材料还可能必须具有抗油性、耐磨性、耐臭氧和耐热性、摩擦系数性能,其取决于增强制品的用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液态弹性体的弹性体配混物。液态弹性体赋予弹性体配混物所需的复合动态粘度性能,使弹性体配混物特别适合于处理织物和绳索,确保织物或绳索完全封闭。
本文公开一种弹性体配混物,该弹性体配混物包括液态弹性体。在固化之前,该弹性体材料在最大流动温度TF下具有少于5 McP(5,000N*s/m2)的复合动态粘度至少2分钟。该液态弹性体在20℃和最大流动温度TF之间具有低于5McP(5,000N*s/m2)的复合动态粘度,并且以每百份可交联材料(phcm)20-80份,优选25-60phcm的量存在于弹性体配混物中。另外,该弹性体配混物可以具有每百份可交联材料2-15份的过氧化物。
在公开的弹性体配混物的另一方面,该液态弹性体选自丁二烯橡胶、NBR、HNBR、SBR橡胶、氯丁橡胶、丁基橡胶、聚异戊二烯橡胶、丙烯橡胶、XNBR或EP(D)M橡胶。
本文公开一种形成弹性体配混物的方法,其中该配混料的固态弹性体熔融成为液态弹性体。这一点通过在高于或低于固态弹性体熔点10℉(5.5℃)的温度下将至少一种固态弹性体混入液态弹性体完成。混合这些弹性体形成然后挤出的非产品。将该挤出物与固化剂以及根据需要的其它弹性体添加剂混合,形成可硫化弹性体。
本文公开一种使用弹性体配混物处理用于增强弹性体制品的织物或绳索的方法。该增强制品可以是软管、带、轮胎、空气弹簧套筒或其它制品。固态和液态弹性体混合物混合形成可硫化弹性体之后,将该材料施涂于织物或绳索。将涂布的织物或绳索加热到200-310℉(93-154℃)至少两分钟,其中该弹性体完全渗入织物或者完全封闭绳索。加热可以在形成未固化增强制品之前发生,或者可以在固化制品之前在模具或反应釜中发生。
另外,该织物或绳索可以用粘合剂预处理。当涂布织物时,处理过的织物可以包括多于一层织物。该织物可以是织造、编织、针刺、缠结的,或者包括多个独立绳索和保持独立绳索空隙的标称纬线。
本文公开一种使用至少一个绳索或织物层的动力传动产品,该绳索或织物层用包括20-80phcm液态弹性体的弹性体配混物浸渍。该绳索或织物层可以形成动力传动带的至少一个表面层。该带可以是V型带、多V型带、同步驱动带或任何其它类型常规带。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实施例以及参考附图加以描述,其中:
图1是V型带;
图2是齿状传送带;
图3是用于将液态弹性体施涂于织物的示例性方法;以及
图4-6显示不同配混料的动态粘度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未经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928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