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扭力棘轮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3343.6 | 申请日: | 2006-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84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刘玲琅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玲琅 |
主分类号: | B25B13/46 | 分类号: | B25B13/46;B25B15/04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胡婉明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扭力 棘轮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棘轮,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可单边动作的棘轮而高扭力棘轮装置。
二、背景技术
棘轮装置是一种可通过掣动件卡掣套合件,使套合件仅具有单边动作且单向空转的扭转作用,其被广泛的运用于各种扳手、起子等手工工具上,从而解决了以往需要不停取下手工工具重新卡合再转动的问题,增进该手工工具操作的简便性与速度。但是,现有的棘轮装置是单纯利用掣动件背缘部份与拨槽内缘的点线接触,因此,其大部分的扭力是由掣动件与套合件间的啮合棘齿来承受,也因此,当抗扭力小于套合件的反作用力时,掣动件与套合件上的棘齿面常会发生张力移位的间隙及跳齿或崩牙的现象,尤其在小型的棘轮扳手上,由于其棘齿的齿高是因应挚动件及套合件的径长成正比,再加上必然的设计公差及制造误差,其真正啮合齿面的抗扭力值远低于预期的值,当其负荷落在少数啮合的棘齿后,就常因无法负荷而跳齿或崩牙,造成其确动性差的现象,且使用寿命缩短。
为此,近年来各类棘轮装置的改进是着重于抗扭力的提升,如图1所示,其是现有的高扭力棘轮板手结构,该现有结构主要是在扳手棘轮装置10的本体11内形成有一轮槽12,且在轮槽12周缘形成有一拨槽15,其中,轮槽12内可供设置一外缘具有系列棘齿21的套合件20,而拨槽15内则设有一具有对应棘齿26的掣动件25,该掣动件25可利用设在本体11内的顶推单元28而推抵,使掣动件25可利用棘齿26咬合在套合件20的对应棘齿21上,进而操控套合件20的单边作用方向。
参阅图1、图2所示,上述的现有结构虽然利用切深的拨槽15来增加掣动件25的厚度,使掣动件25一侧可顶抵于拨槽15的壁面,以局部提升其抗扭力值,但是由于轮槽12与拨槽15两侧交错处形成有内凸的隆凸合,且掣动件25的两端呈平端面,这样当套合件20的作用力大于棘齿26咬合面的顶撑力时,齿面间即会发生移位间隙(如图2所示),使掣动件25被向外推动,造成套合件20与掣动件25的棘齿21、26发生跳齿或崩牙现象,越小型的棘轮装置10越明显,故,其仍然无法有效克服抗扭力不足的问题。
换言之,现有的棘轮装置由于其设计上的问题,造成其需由棘齿来承受大部份的扭力,且一旦棘齿因公差或扭力过大而无法全啮合时,就会发生跳齿或崩牙的现象,不仅影响动作的确实性,也缩短其使用寿命,为了减少前述状况的发生,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制造加工的精度,这样将增加加工难度与不良率,且提高其制造成本。于是,本发明人根据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研发生产经验,针对前述现有棘轮装置所面临的问题深入探讨,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经长期努力研究与开发,终于成功的设计出本发明。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高扭力棘轮装置,可以提升旋转扭力,延长使用寿命,进一步增加其使用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高扭力棘轮装置,包括一本体、一套接工具头的套合件及一限制套合件转向的掣动件;该本体内形成有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具有设置套合件的轮槽及供设置掣动件的拨槽,且套合件周缘与掣动件对应表面分别形成有相对啮合的棘齿;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是由第一圆与第二圆组成,第一圆与第二圆的平行轴线间保持有一适当间距,且第一圆与第二圆形成有两相对交错的交错点,该两交错点位于第一圆与第二圆的平行轴线间,第一圆与第二圆两侧周缘切点间分别形成有一切面,使该两切面与套合件周缘形成一角锥状的夹迫区;所述掣动件两端的外周缘形成有对应容置空间切面的切面,且掣动件在两切面与棘齿间形成角锥状的夹迫端,两夹迫端对应分别嵌卡在容置空间与套合件间的两侧夹迫区内,由此,组合构成一可全含齿咬合且延长使用寿命的高扭力棘轮装置。
前述的高扭力棘轮装置,其中第一圆与第二圆的较佳半径比例为1∶0.6~1.1,第一圆半径与两圆平行轴线间距的较佳比例为1∶0.6~1.1。
前述的高扭力棘轮装置,其中第一圆与第二圆的最佳半径比例为1∶0.96,第一圆半径与两圆平行轴线间距的最佳比例为1∶0.76。
前述的高扭力棘轮装置,其中容置空间的第一、第二圆的两侧切面为圆弧切面。
前述的高扭力棘轮装置,其中容置空间的第一、第二圆的两侧切面为直线切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玲琅,未经刘玲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33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汉字笔数形号输入法
- 下一篇:化合物s2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