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切换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3819.6 | 申请日: | 2006-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499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郑潇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56 | 分类号: | H04L12/56;H04Q7/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郑立明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切换 方法 发送 设备 接收 | ||
1.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移动接入网系统的下/上行方向,对于非确认模式业务,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切换前的发送端采用尽力发送方法,通过切换后的发送端将切换前无线链路控制层发送到媒体接入控制层且没有被接收端正确接收的数据传输单元发送至接收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a、在切换过程中,切换前的发送端缓存无线链路控制层发送到媒体接入控制层且没有被接收端正确接收的数据传输单元;
b、在执行切换时,切换前发送端通过切换后的发送端将所述缓存的数据传输单元发送至接收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数据传输单元缓存在无线链路控制层或者媒体接入控制层。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包括:
a1、在切换过程中,切换前的发送端缓存无线链路控制层发送到媒体接入控制层的数据传输单元;
a2、切换前的发送端HARQ在确认数据传输单元传输完成后,通知发送端删除所述缓存的相应数据传输单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2包括:
切换前的发送端HARQ在确认数据传输单元已被接收端正确接收后,通知发送端删除缓存的相应数据传输单元;和/或
切换前的发送端HARQ在确认数据传输单元已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后,通知发送端删除缓存的相应的数据传输单元。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数据传输单元缓存在无线链路控制层时,所述步骤b包括:
在执行切换时,切换前的发送端停止HARQ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过程;
切换前的发送端无线链路控制层将没有发送至媒体接入控制层的数据传输单元和没有经过HARQ确认的数据传输单元通过切换后的发送端发送至接收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下行方向,所述切换前的发送端为源基站,切换后的发送端为目标基站,源基站将所述缓存的数据传输单元发送至目标基站,由目标基站将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发送至用户终端;
在上行方向,所述切换前/后的发送端为用户终端,所述切换前的用户终端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在切换后进行了重置,用户终端将所述缓存的数据传输单元发送至目标基站。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下行方向,步骤a的切换过程为:源基站进行切换判决后、或者接收到用户终端的测量报告且测量值达到或超过第一预定阈值后。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行方向,步骤a的切换过程为:用户终端进行测量且测量值达到第二预定阈值后。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在执行切换时,切换前的发送端不停止媒体接入控制层的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过程,同时,切换前的发送端将无线链路控制层中的数据传输单元通过切换后的发送端发送至接收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切换前发送端媒体接入控制层将数据传输单元的传输情况通知高层,由高层根据通知将相应的数据传输单元通过切换后的发送端发送至接收端。
12.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10或11所述的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下行方向,执行切换包括:在源基站接收到目标基站的切换确认,或者源基站向用户终端发送切换命令。
13.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10或11所述的一种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行方向,执行切换包括:用户终端接收到切换命令、且切换命令中的timing超时。
14.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移动接入网系统中,切换前的发送端设备中设置有缓存模块和发送模块;
缓存模块:在切换过程中,缓存发送端无线链路控制层发送到媒体接入控制层、且没有被接收端正确接收的数据传输单元;
发送模块:在切换前的发送端执行切换时,将缓存模块中缓存的数据传输单元通过切换后的发送端发送至接收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381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