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酒石酸刺乌头碱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4615.4 | 申请日: | 2006-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3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普;孙文秀;张继;刘汉士;温慧慧;魏玉丽;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21/22 | 分类号: | C07D221/22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正良 |
地址: | 730070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酒石酸 乌头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然产物镇痛剂的制备工艺。尤其是一种刺乌头碱衍生物酒石酸刺乌头碱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刺乌头碱[acontine-4,8,9-triol-19-ethyl-1,14,16-trimethoxy-4-[2-(acetylamino)benzoate]是天然生物碱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高乌头的根。刺乌头碱有明显的止痛和局麻作用,其作用比可卡因和普卢卡因强于吗啡和杜冷丁。药理,毒性及代谢研究均证明它是一个好的药物(引自《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编1986年3月出版)。除此刺乌头碱对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炎也有良好的疗效(见药学通报16(9):567,1981)。他的衍生物盐已经证明镇痛强度是安替比林(Antipyrine)的七倍,与杜冷丁(Dolantin)镇痛效果相同,而且维持时间长,并具有显著的抗炎消肿、降温解热与局部麻醉作用。对患者肝肾功能、造血功能均无不良影响。其安全性高,无成瘾性,无致畸变、致突变和致癌作用。适用于胃肠溃疡、胃炎、肝炎、胆囊炎、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牙痛、术后疼痛、癌痛等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刺乌头碱和酒石酸为原料,在常压条件下进行反应,合成了一种刺乌头碱衍生物酒石酸刺乌头碱,制备一种新的镇痛药物。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
一种酒石酸刺乌头碱的合成方法,合成步骤为:
①在反应釜中,将酒石酸和刺乌头碱按质量比1∶4.28混合;
②加入去离子水,控温50℃-65℃,反应4h后得到溶液A;
③将溶液A用氯仿萃取;
④萃取后将水溶液减压50-60mmHg,在65℃-75℃蒸出,得产物酒石酸刺乌头碱:
然后封罐包装。
反应原理:
用酒石酸和刺乌头碱为原料,在常压条件下进行反应,合成了一种刺乌头碱衍生物酒石酸刺乌头碱:
李正化主编 《药物化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96)。通过对高乌甲素的化学结构分析,分子式中具有一个坦平的芳环结构和一个碱性中心,其分子结构式表示如下:
从上述分子结构式可以看出:碱性中心在生理pH条件下大部分电离为阳离子,和坦平结构在同一平面上;含有哌啶和类似于呱啶的空间结构,具有镇痛药特点。从上述反应式中可以酒石酸刺乌头碱与高乌甲素的化学结构相似,酒石酸刺乌头碱分子式中具有一个坦平的芳环结构和一个碱性中心,在生理pH条件下电离为阳离子,具有镇痛作用。
酒石酸刺乌头碱为淡黄色固体,易溶于水,pH值为中性。
本发明用元素分析和光谱测试的数据来表征本产物是酒石酸刺乌头碱:
Yield:95.4%.Anal.Calcd.(%)for C36H50N2O14:C 58.83;H 6.86;N 3.81.Found(%):C,58.66;H,6.92;N,3.55.IR(KBr pellet,cm-1)spectra:ν=3422,3328,2841,1725,1693,1590,1267,756.MS m/s:585.3175(M+)。13CNMR(D2O):δ173.4,168.7,165.2,138.7,132.7,129.3,126.5,121.9,119.8,116.1,87.7,81.1,79.5,78.9,75.5,72.9,71.1,61.0,55.5,55.3,53.9,53.8,50.4,49.3,45.7,43.7,41.5,40.9,40.4,34.9,27.2,25.2,22.0,21.3,19.9,8.1.
根据以上元素分析及波普数据鉴定,所的化合物为刺乌头碱酒石酸盐。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
1、酒石酸、刺乌头碱来自纯天然产物,;
2、原料易得,廉价;
3、合成工艺简单;
4、反应时间短;
5、产率高,为止痛和局麻开辟了新的药物。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将结合实例作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师范大学,未经西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46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