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善金属零部件在共振时工作特性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4962.7 | 申请日: | 2006-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1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蔡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少华 |
主分类号: | F16F15/00 | 分类号: | F16F15/00;B06B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慈源有限责任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鲍燕平 |
地址: | 710075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善 金属 零部件 共振 工作 特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金属零部件在共振时工作特性的方法。特别是改善在振动行业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振动台台面,动圈,附加台面及冲击台面等金属零部件在共振时工作特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振动行业中,如振动台台面、动圈、附加台面以及冲击台面的固有频率在100赫兹-10000赫兹之间,而使用频率往往在2赫兹-20000赫兹或者更高)。在使用频率和金属零部件的固有频率相等时,金属零部件就会产生共振;或者使用频率高于金属零部件的固有频率,在穿越金属零部件的固有频率(向上穿越和向下穿越)时,金属零部件就会产生共振。只要使用频率和金属零部件的固有频率相等,或者使用频率向上穿越和向下穿越经过金属零部件固有频率时,金属零部件的共振就无法避免。当金属零部件产生共振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共振能量,这个很大的共振能量往往给金属零部件的正常使用带来负面影响,如无法完成正常的功能,对其各种数据进行采集比较困难或无法采集,对其工作状态难以控制等。对于这样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采用两种方法来解决:一是通过更换金属零部件的材料、改进金属零部件的结构来改变金属零部件的固有频率。但这种方法会带来成本的增加,带来设计和制造工艺难度加大的问题,有时也会受到现有技术水平和现有材料的限制而不可能全部实现。二是迅速穿越固有频率点,减少共振能量的积累,但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采集不到准确的数据,对金属零部件在共振点的工作状态难以控制或无法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善金属零部件在共振时工作特性的方法,在不改变金属零部件的材料,不增加设计和制造工艺的难度的情况下,实现金属零部件在被使用到固有频率点产生共振时,能完成正常的功能,能准确采集各种数据,能方便的对其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改善金属零部件在共振时工作特性的方法,其方法是:向金属零部件的本体加入高阻尼材料。
所述的向金属零部件的本体加入高阻尼材料是向金属零部件的非工作间隙中注入高阻尼的材料。
所述的向金属零部件的本体加入高阻尼材料是向金属零部件的非工作面上涂覆一层高阻尼的材料层。
所述的向金属零部件的本体加入高阻尼材料是向金属零部件的非工作面上涂覆一层高阻尼的材料层和向金属零部件的非工作间隙中注入高阻尼的材料体。
所述的高阻尼材料是与被注入的金属零部件本体材料相比,阻尼性能参数高于金属零部件本体材料阻尼性能参数的材料。
所述的高阻尼材料是高分子材料。
所述的高阻尼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
所述的高阻尼材料是工程塑料类材料。
所述的高阻尼材料是橡胶类材料。
所述的高阻尼材料是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异戊橡胶、丁基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橡胶、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聚硫橡胶、氯化聚乙稀橡胶中的任何一种材料。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优点是:向金属零部件的非工作间隙中注入高阻尼材料或向金属零部件的非工作面上涂覆一层高阻尼的材料,如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或者其它高分子化合物及易于注入和涂覆的高阻尼金属材料,这样在共振发生时,这些高阻尼材料就会吸收、耗散掉很大一部分共振能量,在不改变金属零部件的材料,不增加设计和制造工艺难度的情况下,实现金属零部件在被使用到固有频率点产生共振时,能完成正常的功能,能准确采集各种数据和方便的对其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这样不需要增加金属零部件设计和加工工艺的难度,可大大节省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金属零部件的本体;2、工作面;3、非工作面;4、涂覆高阻尼材料层;5、非工作间隙;6、高阻尼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少华,未经蔡少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49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