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氨酯增韧铸型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5302.0 | 申请日: | 200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5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简令奇;潘炳力;王宏刚;杨生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L77/02 | 分类号: | C08L77/02;C08L75/04;C08G18/10;C08G69/16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方晓佳 |
地址: | 730000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氨酯 铸型 尼龙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氨酯增韧铸型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铸型尼龙(即MC尼龙)是在常压下将熔融的原料己内酰胺单体用强碱性的物质作催化剂,与活化剂等助剂一起,直接注入预热到一定温度的模具中,物料在模具内很快的进行聚合反应,凝结成坚韧的固体坏件。铸型尼龙聚合度高,分子量与结晶度大,具有比其它工程塑料更优良的性能,被广泛用来制造耐磨减摩零件,特别适用于制造注塑成型和压制成型无法解决的大型制品。在许多领域中正逐步替代铜、铝、钢铁等多种金属材料。但其具有的高结晶度,使材料呈现较大的脆性,尤其是在低温条件下易脆裂,从而使其应用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早期的共聚改性是己内酰胺与十二内酰胺的共聚合,以改进材料的韧性。目前发展较快的则是改变链段的分子结构进行嵌段共聚合,如引入聚醚、聚酯或聚稀烃作为软链段生成尼龙嵌段共聚物,以达到化学改性的目的。从而开发材料潜能,扩大其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聚氨酯增韧铸型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一种聚氨酯增韧铸型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A、异氰酸根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制备
将聚四氢呋喃醚(简称PTMG)以质量份数称量100份,并在100℃~150℃,0.01~0.1Pa气压下脱水30~60min,得到处理好的聚四氢呋喃醚;将处理好的聚四氢呋喃醚加热到50~100℃,加入16~38份将甲苯二异氰酸酯(简称TDI)进行聚合反应,反应120~240min,得到异氰酸根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
B、将己内酰胺单体称量200份,分出二分之一放入容器内加热至110~130℃,使物料熔化,抽真空脱水至无水份流出,真空度为10-1~10-3Pa;将脱水己内酰胺液体100份与聚氨酯预聚体10~40份混合,并在120℃~130℃加热抽真空20min,然后升温至140℃备用,简称为a组分;
C、未脱水己内酰胺单体100份放入容器内加热至100~130℃,使物料熔化,抽真空脱水,真空度为10-1~10-3Pa打开阀门解除真空,加入0.2~0.5份催化剂氢氧化钠或甲醇钠,并在120℃~130℃加热抽真空20min,然后升温至140℃备用,简称为b组分;
D、将a组分和b组分混合均匀,浇注到已预热至160~170℃的模具中,保温30min后脱模,得到聚氨酯增韧铸型尼龙复合材料。
本发明所用的聚四氢呋喃醚是二官能度的聚四氢呋喃,分子量500~2000。
本发明聚氨酯预聚体,其自由异氰酸根含量为3%~10%。
本发明所用的聚氨酯预聚体为二官能度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或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本发明制备的复合材料,其主要性能特点是:机械强度有所提高,拉伸断裂伸长率随聚氨酯预聚体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冲击强度随聚氨酯预聚体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摩擦学性能和抗静电性能有了明显改善。
复合材料不仅具有铸型尼龙的良好性能特点,而且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等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和抗静电性能也得到提高。从而能用此复合材料制备出应用范围更广的制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异氰酸根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
A)将聚四氢呋喃醚(简称PTMG)以质量份数称量(以下都以质量份数计)100份,并在100℃~150℃,0.01~0.1Pa气压下脱水30~60min。得到处理好的聚醚,备用;
B)将甲苯二异氰酸酯(简称TDI)称量16份,备用;
C)将处理好的PTMG加热到70℃,加入计量的TDI进行聚合反应,反应120~240min,得到异氰酸根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其自由异氰酸根含量为3%。备用;
(2)将己内酰胺单体称量200份,分出二分之一放入容器内加热至120℃左右,使物料熔化,抽真空脱水至无水份流出,真空度为10-1~10-3Pa。备用;
(3)将(2)脱水己内酰胺液体100份与聚氨酯预聚体10份混合,并在120℃~130℃加热抽真空20min。然后升温至140℃备用。(简称为A组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53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活动顶的运动连接机构
- 下一篇:小冲杆蠕变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