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05604.8 | 申请日: | 2006-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5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黎瑞雍;游川倍 | 申请(专利权)人: | 建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 | 分类号: | G02F1/1335;G02F1/13357;G02F1/1336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陶凤波;侯宇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系统 | ||
1.一种光源系统,其包括:
光学转换模块,包括:
至少一光偏振化元件,且该光偏振化元件包括至少一出光面以及至少一双折射面,该双折射面能让第一偏振分量通过,并反射第二偏振分量,且该双折射面的一面为穿透面,另一面为反射面;以及
偏振调变元件,设于该光偏振化元件的一侧;以及
第一彩色光源与第二彩色光源,该第一、第二彩色光源分别产生颜色不同的第一彩色光线与第二彩色光线,且该第一、第二彩色光源设于该光学转换模块的两侧而相对设置,而该第一、第二彩色光线可混光成为白光;
其中该第一或该第二彩色光线会经由该双折射面分光而成为该第一偏振分量与该第二偏振分量,而该第一或该第二偏振分量会再经由该偏振调变元件的作用而转换其偏振方向,以使该第一或该第二彩色光线皆转换为该第二偏振分量或该第一偏振分量,而由该出光面射出该光学转换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第一、第二彩色光线可混光成为白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第一与该第二彩色光源分别为发光二极管光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第一与该第二彩色光源分别为指向性光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第一彩色光源为红光光源,而该第二彩色光源包括蓝光与绿光光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光学转换模块包括二该光偏振化元件,各光偏振化元件包括入光面,而该第一与该第二彩色光源分别设置于各光偏振化元件的该入光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偏振调变元件设于该光偏振化元件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偏振调变元件为1/2波长相位延迟膜。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偏振调变元件设于该光偏振化元件相反于该出光面的一侧,且垂直于该入光面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偏振调变元件为1/4波长相位延迟膜。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光学转换模块还包括反射性膜片,设置于该光偏振化元件的一侧,垂直于该入光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第二偏振分量被该双折射面反射后,会依序经过该偏振调变元件、该反射性膜片及该偏振调变元件后转换成该第一偏振分量,再反射回该光偏振调变元件中,最后经由该双折射面与该出光面射出该光学转换模块。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第一偏振分量在通过该光偏振化单元的该双折射面后,会先经过该偏振调变元件后转换为该第二偏振分量,再被相邻的该光偏振化元件的该反射面反射而离开该模块增亮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光学转换模块包括至少一光源设置槽,用来设置该第一或该第二彩色光源。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光源设置槽为该光偏振化元件的一侧面上的凹槽,以使该第一或该第二彩色光源能藏设于光偏振化元件之内。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光源系统还包括折射调控膜片,用来调整该第一或该第二彩色光线的折射角度。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折射调控膜片设于该光偏振化元件的该入光面表面。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折射调控膜片设于该第一彩色光源的发光面表面。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中该光源系统包括多个该光学转换模块,平行并排设置,且各光学转换模块之间设有至少一该第一彩色光源或该第二彩色光源。
20.一种平面显示器,其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
液晶显示面板,设于该光源系统之上;以及
至少一偏光片,设于该液晶显示面板与该光源系统之间,且该偏光片的穿透轴平行于该第二偏振分量的偏振方向。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平面显示器,其还包括散热片,设置于该第一彩色光源附近,用来提供优选的操作环境以改善该第一彩色光源的光学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建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建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560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