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产生液晶交流驱动讯号的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及相关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7624.9 | 申请日: | 2006-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4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陈逸民;郭丰荣;朱胜源;曾威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G09G3/20;G02F1/1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蒲迈文;黄小临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产生 液晶 交流 驱动 讯号 显示 面板 方法 相关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设定驱动电路的接脚电位设定来产生液晶交流驱动讯号的液晶显示面板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应用范围及市场需求也不断在增加。液晶显示器是利用液晶分子在不同排列状态下,对光线具有不同偏振或折射效果的特性来控制光线的穿透率,进而使液晶显示器得以产生丰富的影像。液晶显示器的种类可依驱动方式区分为静态驱动(Static)、单纯矩阵驱动(Simple Matrix),以及主动矩阵驱动(Active Matrix)等三种。其中,单纯矩阵驱动又称为被动式(Passive)驱动,主要有扭曲向列(Twisted Nematic,TN)驱动和超扭曲向列(Super Twisted Nematic,STN)驱动两种。主动矩阵型主要有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驱动及二端子二极管(Metal/Insulator/Metal,MIM)驱动两种。
使用不同驱动方式的液晶显示器因其利用液晶分子扭转原理的不同,在视角、彩色、对比度及动画显示品质上有优劣之分,因此在产品的应用范围上亦有明显差异。以主动式TFT液晶显示器为例,由于显示面板上每一像素单元皆由一相对应的薄膜晶体管开关来控制,不会因为显示面板上不同位置的像素单元对场电场的不同反应速率,影响写入不同像素单元的数据,因此能提供较佳显示品质。然而,主动式TFT液晶显示器结构复杂,因此通常较适合笔记型计算机、平面彩色电视、汽车导航系统、数字相机及液晶投影机等较大尺寸或较高分辨率的应用。另一方面,被动式TN与STN型液晶显示器都是使用场电压驱动方式,如果显示面板的尺寸加大,显示面板中心部位的像素单元对电极变化的反应时间就会拉长,进而影响显示品质。然而,被动式TN与STN型液晶显示器结构简单,因此通常较适合电子字典、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及电子血压计等较小尺寸或较低分辨率的应用。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STN型液晶显示器10的示意图。液晶显示器10包含一控制器11、一讯号产生器12、两驱动电路13和14,以及一液晶显示面板15。为了避免液晶材质永久极化的情形,一般会将用来驱动液晶分子的跨压周期性地切换于正负两极性之间,而控制驱动电压极性反转周期的液晶交流驱动(AC-Converting)讯号由FR来表示。驱动电路13和14耦接于液晶显示面板15和控制器11,驱动电路13可依据液晶交流驱动讯号FR及一线锁存脉冲(Line Latch Pulse)信号LP输出一X方向驱动讯号Vx至液晶显示面板15,而驱动电路14可依据液晶交流驱动讯号FR、线锁存脉冲信号LP及一帧起始脉冲(Frame Start Pulse)讯号FSP输出一Y方向驱动讯号Vy至液晶显示面板15。驱动电路13和14直接由控制器11接收线锁存脉冲信号LP及帧起始脉冲讯号FSP。讯号产生器12包含一分频器16,可接收控制器11传来的线锁存脉冲信号LP,分频器16再依据液晶显示面板15所需的极性反转频率,对线锁存脉冲信号LP进行分频以产生相对应的液晶交流驱动讯号FR,并将液晶交流驱动讯号FR输出至驱动电路13和14。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器10需使用讯号产生器12来对线锁存脉冲信号LP进行分频,以确保驱动电路13和14能接收到正确的液晶交流驱动讯号FR,如此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此外,讯号产生器12的分频器16所能进行的分频比率为固定值,因此无法弹性地调整液晶交流驱动讯号F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76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